欧阳修买房记

作者: 李开周

欧阳修很励志。

他3岁之前,父亲就死了,母亲无依无靠,带着他千里迢迢投奔他的叔父。那时候,欧阳修的叔父正在湖北随州当一个八品小官,工资不高,勉力帮扶,把他们母子安顿在随州,除了定期资助一些生活费,还隔三岔五派人送去衣服和粮食。

不到两年,叔父调离湖北,去四川做官,欧阳修母子留在随州,生活更加清苦。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欧阳修小时候跟母亲学写字,买不起纸笔,只能用芦苇秆儿在泥地上写,就像几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字那样。

17岁那年,欧阳修去考举人,落榜了。他不气馁,20岁再入考场,中了。21岁进京考进士,又落榜。他回到湖北,一边继续苦读,一边拜访当地官员和文坛大腕。在汉阳,他遇到翰林学士胥偃。胥偃欣赏他的文采和努力,收他为门生,并供他读书。

欧阳修买房记0

23岁那年,欧阳修在胥偃帮助下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次年以国子生身份再次考进士,这回顺利过关,礼部考试得了第一,殿试成绩排在第十四。

25岁那年,欧阳修正式去洛阳上班。同样是在这一年,恩师胥偃将女儿嫁给了他,那是他的第一任妻子。

欧阳修一生娶过三任妻子(不包括小妾),第一任妻子胥氏给他生下一个儿子,没等儿子满月就病死了;第二任妻子杨氏是大臣杨大雅的女儿,过门后不久死于难产;第三任妻子是大臣薛奎的女儿,一直活到73岁,比欧阳修还长寿。

第二任妻子去世之前,欧阳修仕途顺利,但他与大臣范仲淹走得太近,得罪了另一个大臣高若讷。范仲淹被贬时,他受牵连,被下放到四川某偏僻小县当县令。

31岁那年,欧阳修与第三任妻子成婚,在岳父薛奎的帮助下,重回京城做官。他人品端方,文笔华美,思路开阔,个人形象也好,大个子,大胡子,文人武相,符合北宋前期的主流审美,所以很受皇帝喜爱,在仕途上再次一路飙升,几年后就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和“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还被授予“子爵”封号。

但是好景不长,欧阳修的仕途就像他的婚姻和幼年经历一样坎坷,39岁那年,他又一次被降级。这次是因为他的“盗甥”事件。

欧阳修被下放到滁州任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很郁闷,借酒消愁,于是就有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

降级归降级,如果我们从头再看欧阳修的前半生,他仍然称得上“励志男”——作为单亲家庭里长大的苦孩子,小时候学习条件那么艰苦,他居然能中举人、中进士、做京官、做地方官,绝对励志。

但欧阳修很可能不这么想,他受到了严重打击。罢官,他不怕;清贫,更不怕。真正让他郁闷的是,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一心只想为朝廷做事,为百姓造福,却引来那么多政敌打击他;他辛苦抚养外甥女多年,外甥女居然诬告他。

从此,欧阳修萌生了退意,想要平平安安地退出官场,像陶渊明那样去隐居。

隐居是需要住所的,但欧阳修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所。幼年时在湖北随州居住,那里的房子属于叔父;青年时在河南洛阳工作,那里的房子属于衙门;后来被调到开封做京官,一直在东郊租住民房。再后来被下放到滁州、亳州、颍州等地任太守,也只能住在衙门里。

至少从44岁那年起,欧阳修就决心买房,留待辞官隐居。他喜欢颍州西湖的风景,每次路过,必去打听房价。不过这需要一大笔费用,只能慢慢积攒。

宋朝高薪养廉,中上层官员的俸禄和福利之高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但是欧阳修买房捉襟见肘。第一,他为官清廉,从来不占公家和老百姓的便宜。他曾经写信告诫做了官的第十二个堂侄:“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观此为戒也。”

第二,欧阳修的家族情结非常重,他吃过苦,不愿族中晚辈像他那样吃苦,自从做官之后,就竭力资助江西老家十几个同族兄弟及其后人读书上进,留给自己的俸禄少之又少。

44岁时计划在颍州买房,52岁时尚未达成愿望。此时他已经升任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知制诰、知开封府,而且已是侯爵,属于举足轻重的高官。

欧阳修最后有没有买房呢?确实买了。公元1067年,他在京师开封给留居颍州的大儿子欧阳发写过一封家书,大意是给孙女看病如果缺钱的话,“但于房钱内取”。包括其他开销,“但于房钱内随多少取使,不须先来问也”。这说明欧阳修不仅买了房,而且在对外出租,否则不可能让儿子用“房钱”贴补家用。宋朝俗语所说“房钱”“房价”,指的都是房租,而不是购房款或者售房款。

公元1071年,欧阳修在给儿子的另一封家书中写道:“汝书言待盖草堂并庵,此不急之务,不是汝去时议定且只修房,钱紧急,因何又却及此?吾此书到,切更勿议盖也。钱紧急处,千万千万。”祖孙三代同堂,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不够住了,儿子想扩建,被欧阳修劝阻,因为“钱紧急”。

一年后,欧阳修离开人世,享年66岁。

上一篇: 剩下的要看天意
下一篇: 庶 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