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弟狂魔苏轼

作者: 马扁子

苏轼比弟弟大两岁,在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的关爱下,一起成长、求学和中进士,又在以后的风雨人生中互相提携,直至人生的终点。

后人编撰《苏轼全集》,发现苏轼给弟弟苏辙写的诗词(书信)最多,超过一百首。他们交流琐碎的日常生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下雪了,想弟弟;种点菜了,想弟弟;出去游玩,想弟弟;失眠时,想弟弟;不得相见时,想弟弟……

林语堂先生说:“往往因为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来。”嘉祐六年(1061),苏轼前往陕西凤翔任职,路过渑池。弟弟送他至郑州,依依惜别:“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也回作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鸿爪”这个后来常被人用的成语被苏轼无意间创造出来。苏轼的人生被自己言中,一生漂泊辗转,无以为家,就像鸿鹄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但鸿鹄勇往起飞下一站,飞往何处很多时候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

元丰二年(1079),苏轼卷入乌台诗案,为营救兄长,苏辙冒死向神宗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依为命。”“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职为代价,去赎回兄长的性命。

苏轼被关入牢房,发生一起乌龙事件。别人给他送去一道鱼肉,苏轼以为自己性命就到这里了,专门给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其中一首写道:“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亡命在即,仍担心弟弟他年夜雨之时会“斯人独憔悴”,并且期待来世再为兄弟。后来,经多方友人协力营救,最终以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筠州收场。

想弟狂魔苏轼0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临终时,他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和弟弟子由相见:“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不过,他留下遗嘱:“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看到后,哭着说:“小子忍铭。”

弟弟苏辙按照兄长的遗愿将其安葬于嵩山之下。自己生活尽管拮据,毅然卖掉部分田产,将三个侄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十一年后,苏辙病逝,死前曾说,日后要与哥哥一起长眠嵩山,再也不分开。

苏轼与苏辙兄弟感情好不难理解。他们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年岁相仿,志趣也多有相似之处,后来又纷纷入仕为官,互相照应。

正如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判断,大儿子性格豪爽,直言不讳,车子有车轼的保护而完整,希望他说话保留一点,故给他取名轼。小儿子性格沉稳,循规蹈矩一些,好似车辙,为他取名辙。知子莫若父,苏洵在《名二子说》的判断是客观又正确。苏轼苏辙兄弟在性格上形成互补,苏轼很珍爱弟弟,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哪里只是我的弟弟?也是我一生的贤友。)这是他们关系如此亲密又坚固的要因。

有人给苏辙写了一句既“凡尔赛”又让人妒忌的话:“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哥,但哥哥最喜欢我。”

上一篇: 庶 糖
下一篇: 万物皆可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