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拾荒者
作者: 许瑞轩
我成了B站的“6级大佬”,这应该能算作我在网上经年累月“捡垃圾”的证明。
如果不上传自己的创作,只是东点点西看看,像逛天桥一样,顺手给优秀视频投投币,一个普通用户每天最多能得到60经验值,但升到6级需要28800经验值。
我在网上“拾荒”多年,既不发弹幕,也不参与评论,只给一键三连。能升到6级,只因趴在B站的时间够久。“捡垃圾”也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网络拾荒者”是我贴给自己的标签。有一回,办公室欢声笑语:“你是怎么知道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知识的?”我鬼使神差地回了一句:“我只不过用你们喝咖啡的时间在网上捡垃圾罢了。”
下班的路上自己咂摸了几回这个回答,越来越喜欢。
网络冲浪的清凉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漫布在互联网海滩上的,是无穷无尽的信息垃圾。各色App如同一艘艘海盗船,劫掠着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但又能怎么办呢?上网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出门不带手机,想联系到我,得知道我舍友们的联系方式才行。现在不可能了,晚几个小时没有回复,微信那头就得炸锅。
回想起来,注册B站就是我积极对抗网络垃圾的开始。我所哼唱的歌曲大多出自B站。有些普通的口水歌,被“B站方文山”们重新填词、调音,朗朗上口,甚至感人至深。
如“我素闻蜀国天府乡,且民殷国富兵马壮”(《此物天下绝响》)。一些经典的场面被UP主们反复二次创作,简直成了互联网时代的“词牌”“曲牌”。比如诸葛亮和王司徒的对决,就被“二创”了成百上千次。一个场景竟有这样蓬勃的生命力,让我想到那些“戴着镣铐跳舞”的格律诗——往往,命题之下的格律,有着近乎无限的创作可能。
图一乐,就是我在网上“捡垃圾”的动力。兴趣广泛,博采众佳。
给学生解读《朝花夕拾》时,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得知了一种名为“怪哉”的小虫,是人的怨气所化,但浇一点酒便会消失不见。他想问问私塾先生是怎么回事,结果惹怒了这位旧学儒生。
我特意提到了这个情节,调侃学生们,年少的鲁迅跟你们年纪相仿,也喜欢听一些无用但是有趣的冷知识。啧啧啧啧,读书写作你们无精打采,论起没用的玩梗冷知识你们劲头十足。他们哈哈大笑。
但对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对那些充满规划的人来说,在网上“捡垃圾”或许是浪费时间。这些知识的用场顶了天是在办公室捧哏和参与群口相声。网上时有这种论调,那些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往往什么都不懂。
那么,在网上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天天“捡垃圾”,有用吗?
比如,在一些行业人眼中,小说只是调剂生活的消遣。小说也是“无用但有趣的冷知识”。
我由此想到了昆汀的电影。他的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目的性不强的废话。初次观看,你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些对话会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当情节急转直下,你会发现,原来他们刚才真的是在说废话。
我听塞缪尔·杰克逊讲废话对白的时候总是兴致盎然。这些废话是生活节奏的一种隐喻。在生活某些无意义的间隙,意义又会从天而降,驱使着你去做出选择,命运就这样悄然而至。
“图一乐”“没用但有趣的冷知识”,是生活的碘元素,需要持续、微量地摄入。如果缺少,我们也许就会罹患上一种电子无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