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接近100%的狂犬病 唯一的“解药”是疫苗
不少人被小猫、小狗咬伤、抓伤后心存侥幸,认为不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狂犬病目前尚属“绝症”。和犬、猫“亲密接触”的朋友必须在第一时间(接触当天)、足量、足疗程接种狂犬病疫苗,才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避免发病。没有及时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如果发病,死亡率接近100%。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猫狗咬伤传播
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如果感染动物咬伤或舔舐人的皮肤破损处,可将狂犬病病毒传播给人。
狂犬病可分为狂躁型与麻痹型两种。狂躁型狂犬病在我国多见,主要传播源是感染病毒的犬(占比90%以上)、猫等。美洲、大洋洲等地发生的狂犬病多为麻痹型,主要传播源是携带病毒的蝙蝠。鸡、鸭、鹅等家禽和冷血动物不会感染、传播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主要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进入伤口后会在肌肉组织中复制,入侵外周神经组织,最终上行至大脑。人感染病毒后一般有1~3个月的潜伏期。患者在潜伏期没有明显症状。发病后,患者在前驱期有发热、头痛、浑身不适、烦躁不安等症状;进入兴奋期,表现为怕水、怕风、怕光、怕声音,甚至看到水、听到水声都会发生咽肌痉挛;进入麻痹期后,患者会发生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为7~10天,患者发病后基本没有治愈的可能。
狂犬病疫苗是唯一的
有效保护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措施。狂犬病毒属于负单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可以刺激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狂犬病病毒的保护性抗体,预防病毒感染人体,降低发病风险。《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指出,狂犬病暴露人群接种狂犬病疫苗越早越好——应在当天接种第一针。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1.被犬、猫轻咬或有轻微擦伤者
裸露的皮肤被犬、猫轻咬,或者造成没有明显流血的轻微抓伤、擦伤者,应处理伤口后注射狂犬病疫苗。由于狂犬病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如果咬伤部位是头面部,其发病速度更快。头面部被犬、猫轻咬,或造成无明显流血的抓伤、擦伤者,除了接种狂犬病疫苗,还应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能够直接提供抗体,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免疫保护。
2.有贯穿性咬伤、破损皮肤被舔舐者
与犬、猫接触,皮肤有单处或多处贯穿性咬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被犬、猫唾液污染者,以及直接接触蝙蝠的人群,必须同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3.长期暴露于危险环境的人群
皮肤没有破损,但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危险环境下的人群也应接种狂犬病疫苗,比如可能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兽医、护理狂犬病患者的医护人员等。
狂犬病病毒无法入侵完好无损的皮肤。因此,如果完好的皮肤被犬、猫舔舐,只要清洗暴露部位即可,不会有感染风险。
被家养的小猫小狗抓咬,还需要打疫苗吗?
有些读者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被已经打过疫苗的家养宠物抓伤或咬伤,还需要打疫苗吗?事实上,家养的犬、猫也有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暴露人群必须接种狂犬病疫苗。
家养宠物必须每年接种兽用狂犬疫苗,不是“打一次管一辈子”。如果未按时接种疫苗,宠物体内的抗体水平会逐渐降低。而且,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即使定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宠物依然有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研究人员对我国各地的家犬进行过多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外观健康的家犬中,依然有一部分携带狂犬病病毒。
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犬、猫,在潜伏期没有特殊的表现,看起来依然很健康。但如果抓咬人类,很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因此,为了您的健康,与家养的犬、猫也应保持距离。如果在玩耍时和宠物发生“亲密接触”,应第一时间接种狂犬病疫苗,切勿心存侥幸。
为什么接种狂犬病疫苗
要打好几针?
目前,我国使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均为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高的优势,缺点是需要多次接种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保证免疫效果。人用狂犬病疫苗有2种常规接种程序:
1. 5针免疫程序
于第0(注射当天)、3、7、14和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共注射5剂次。
2.“2-1-1”免疫程序
于第0天注射狂犬病疫苗2剂次(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第7、21天各注射1剂次,共注射4剂次。
接种者应全程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如果某次接种时间因各种原因延误,后面的针剂顺延即可。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应加强接种1剂次疫苗,以后每隔3~5年加强1剂次疫苗。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少数人可能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极特殊情况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接种者应尽快就医治疗。
降低狂犬病传播风险的
相关建议
1.宠物饲养者应负起第一责任
饲养猫、狗的宠物主人应负起责任,定期为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约束宠物行为。带宠物狗外出,应按照规定给犬只佩戴犬牌,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宠物狗伤人、传播疫病。
2.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避免与犬、猫等动物过分亲密接触,尤其是与流浪狗、流浪猫应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要喂食流浪动物,照护者最好戴手套、口罩,穿长袖衣裤。孩子安全意识薄弱,很容易被动物咬伤、抓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的人群中,有40%是青少年、儿童。父母应叮嘱孩子保护好自己,被动物抓咬后第一时间告诉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