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之中显奇功的青霉素

很多“谍战剧”“抗日剧”中,都会出现盘尼西林这种药物。《色戒》中王佳芝假扮成经济紧张的太太,从香港往返上海的理由是倒卖商品补贴家用,贩卖的商品则是当时的紧俏货,比如富庶阶级女性急需的玻璃丝袜,以及能够治疗外伤感染,救人命于瞬息之间的盘尼西林。有记载,当时盘尼西林的价格高到甚至能用“一支”换“一两黄金”。但如此神奇的药物,今天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临床很少被应用。这种药为什么会从“神坛”跌下呢?

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盘尼西林是英文名Penicillin的音译,标准名称为青霉素。19世纪20年代,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物质——青霉素,但一直苦于无法提纯使用。1939年,瓦尔特·弗洛里与鲍里斯·钱恩成功提纯了青霉素,并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这之后,青霉素被大规模生产,运用到医疗领域中,发挥了显著的抗菌效果。

二战时期,使用青霉素治疗的外伤患者,感染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远离截肢、死亡的厄运。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现鼓舞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投入到寻找抗生素的行列中去,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相继被发现。现在,青霉素类药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家族,不同种类的青霉素类药物能针对不同的细菌感染起到治疗作用。

药效显著却不可滥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病菌起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炎、脑膜炎、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产褥热、尿路感染等疾病,也可用于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破伤风、白喉等疾病。

青霉素杀菌的基本原理是,药物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妨碍细胞壁合成时肽链的交联和肽聚糖的形成,从而破坏细胞壁,使菌体失去保护屏障,破裂溶解而死亡。人体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类的毒性较小。而且青霉素的疗效好、价格低,所以受到了许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不少国人,尤其是老年人习惯于无论头疼还是脑热,都用点抗生素。但这种药物只能针对特定菌种发挥作用,不是万能的。它们对于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毫无用处。自行用药、加大用药剂量、随意更换药品种类,除了增加机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还会提高机体的耐药性,到后期用药量越来越大,甚至可能让人无药可用,夺去人的生命。

上世纪50年代,通常情况下,患者每次只需注射20万个单位青霉素,就能达到治疗效果。到90年代,这一数字提高到80~100万个单位。这一现象说明,青霉素的效果正在变弱。目前,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有青霉素酶,可使青霉素失效。

从“神药”到少人问津

青霉素自从大批量运用于临床治疗起,就是针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妥妥的“C位”药品。但进入21世纪后,这种“神药”却越来越被边缘化。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1.过敏比例较高: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过敏者严重时可发生休克,危及生命。因此,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必须皮试。现代人的时间宝贵,以往临床经常出现部分患者因为感觉麻烦,所以请医生换药的情况。

2.价格低廉:青霉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民抗生素”,重要原因除疗效显著外,还有便宜。因为利润较少,所以现在的产量也越来越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