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动脉粥样硬化的神秘面纱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累及冠状动脉、主动脉、颈动脉、颅脑动脉、肾动脉和其他动脉,可能引发脑卒中、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还可能导致猝死。因此,这种疾病的危害极大。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理
人体的动脉血管壁分三层,内膜主要由内皮细胞构成,中膜是嵌在细胞外基质中的平滑肌细胞,外膜是动脉的外层,包含肥大细胞、神经末梢和微血管。健康的动脉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连接得十分严密,可以抵御外部物质的入侵,但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遗传、年龄增长等因素会让内皮细胞的间隙变大,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容易进入并沉积在内皮细胞下,形成许多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壁变硬、变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动脉堵塞。动脉堵塞会影响器官的供血,提高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血管想象成一根塑料水管,沉积在水管内壁的杂质,形成外观像小米粥一样的斑块,使这根“塑料水管”变狭窄、变硬,阻碍水流也就是血液的顺利通过。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
1.脂质代谢紊乱
人体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等脂类物质,必须与载脂蛋白结合成为脂蛋白,才能被吸收代谢。脂蛋白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等。如果人体出现了脂质代谢紊乱,会导致体内脂蛋白的数量和比例异常。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过多,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斑块。此外,在多种作用机制下,低密度脂蛋白会被氧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低密度脂蛋白会被血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沉积在血管内膜;(2)刺激单核细胞,诱导其转至内膜上;(3)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促使炎症反应的发生。
2.炎症反应
(1)导致斑块形成和血管壁增厚
动脉血管内膜发生损伤后,损伤的内皮细胞会分泌化学诱导因子,吸引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粘附在内皮细胞上的数量变多。而单核细胞到达动脉内膜之后,会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斑块。损伤的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会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持续刺激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加剧炎症反应,使动脉粥样硬化持续发展。
而随着恶性循环的继续,激活的白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会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调节因子,改变平滑肌细胞表型,使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至内膜大量增殖,释放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形成。
(2)促使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在动脉粥样硬化后期,被激活的巨噬细胞能分泌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等物质,破坏内皮细胞基底膜,使斑块变得不稳定,更容易破裂。同时,血管内的促炎因子会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3.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反应是指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的状态。氧化应激反应产生的活性氧可以氧化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导致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大量出现,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进程。同时,氧化应激还会提高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粘附分子表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了解危险因素
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是脂质、平滑肌细胞、炎症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等物质,在内皮细胞下方积累和转化的结果。这个过程耗时较长,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几乎难以逆转。
就目前医学界的认知来看,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遗传因素、性别与年龄等,其中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因此,患者确诊后,除了遵医嘱规范用药外,必须积极调整生活习惯,稳定血压、血糖、血脂、减轻体重、合理饮食,以有效预防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控制高危因素
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压力,破坏血管弹性,提高血管内壁的通透性,使得脂质更容易发生堆积。高血糖也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糖类代谢产物的堆积会加速血管内斑块的形成。此外,血脂异常也是高风险因素。吸烟等不良习惯会导致血管发生损伤,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因此,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必须按时服药,定期检查,控制病情,尽量避免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者应严格戒烟。
2.安排合理膳食
动脉粥样硬化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疾病”,改变饮食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措施。
(1)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
一般成年人的每日总热量摄入应控制在7200~8000千焦(约1800~2000千卡),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重和劳动强度进行适当调整。为了减轻肠胃消化负担,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形式制定用餐计划。
(2)饮食清淡均衡
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都不利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控制。平时宜清淡饮食,保持低糖、低盐、低脂的习惯,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深加工食品。在动物性食物的选择方面,多选用鱼类、禽类、瘦牛肉,少吃动物内脏和蛋黄。平时注意荤素搭配,多食用深色蔬菜和水果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烹饪时尽量选择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类。
3.适当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
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或者体育运动,例如瑜伽、慢跑、快走等有氧运动,对维持健康体重、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都有好处。此外,规律作息,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也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