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迁都进行时
“迁都”,其实不能算是一件新鲜事。纵览古今、放眼世界,许多国家或政权,都曾由于种种原因放弃旧都城,迁移到别处。
对于埃及而言,迁都主要由城市发展的问题——过于膨胀,不堪重负所导致:作为埃及的首都,开罗拥有数千年历史,是整个非洲乃至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在大约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里,容纳了超过两千万人口,而且还在日益增加中。尤其是21世纪以来,过度的人口集中,给开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埃及政府不得不重新规划、建造一座新首都。
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大城市逐渐走向鼎盛的发展之路
任何城市的发展、壮大,都基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开罗也不例外。要讲开罗,先说埃及。埃及位于非洲东北端,是非洲、亚洲、欧洲之间的连接点,北临地中海、沟通欧洲,东接红海、遥望西亚,又以贯穿南北的尼罗河与非洲各国休戚与共。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埃及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且历来都是各方政权争夺的焦点。早在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的时代,此后经历31个王朝,奠定了古埃及的辉煌。但自公元前525年开始,埃及都处于纷争之中,不断轮换着统治者: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甚至是19世纪后的英国。直到二战结束的1952年,英国国力衰退,亚非拉各殖民地纷纷崛起,埃及才实现独立。
埃及长期的繁荣富庶,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首都城市开罗上。开罗位于埃及东北部,堪称非、亚、欧的交通枢纽,而它的前身,本是一座军事要塞,7世纪时,阿拉伯人击败东罗马军队并占领这里,正式开始对埃及长达一千余年的伊斯兰化。969年,阿拉伯人在更偏北的位置建立起一座新的方形城市,称为曼苏里耶城,“绿衣大食”法蒂玛王朝便迁都于此,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数年后,这座城市更名,“开罗”(意为“胜利”)正式诞生。
1179年,军事家萨拉丁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进一步大肆扩建城市。也是在这段时期,开罗的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雄伟的建筑拔地而起(有许多都保留至今),威尼斯商贸的刺激,更使它形成了闻名世界的贸易市场。开罗逐渐走向鼎盛。
此后,轮番上位的管理者,不断给开罗留下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文化遗产:1517年,土耳其人攻入埃及,将开罗作为省会,继续城市建设;1805年,埃及本土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定都于此;直到1865年,工业国家英国攻入,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建设,在开罗古城以西建造欧洲样式的新城,促使开罗西方化。该时期尤其重要的是,由法国人投资开挖、英国人收买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开通,连接了地中海与印度洋,不仅繁荣了国际海商贸易,更进一步带动了开罗经济的发展。二战后,美国也对埃及展开了行动。美国人在开罗推广可口可乐文化,建立“美国大学”,推动开罗走向现代化,维持该城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如今的开罗囊括开罗省、吉萨省和尤卜省,通称大开罗。在这里,王朝与政府不断更迭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见:一面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雄伟的寺宇、古老的商贸集市;另一面则是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有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现代商场和购物中心。
繁华之下的巨大危机迁都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在表面的繁华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无奈。
纵观埃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竟有96.5%的面积属于沙漠,黄沙漫天,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剩余3.5%的国土则是珍贵的绿洲,多为传统的农耕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侧3~16公里宽的河谷地带,以及下游的冲击平原——这些地方,才是埃及人的生命之源,容纳了埃及约97%的人口。
尤其是尼罗河的下游平原,开罗所在的扇形三角洲,这里拥有最肥沃的绿洲。每年5~8月,尼罗河水会定期泛滥,河水退去后,河床和谷地上会沉积一层肥厚的土壤,它们是埃及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古埃及人称自己国家为“凯迈特”(意为“黑土地”)的原因。千年以来,大多数古埃及人都聚集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播种、收获、生活,这里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埃及的中心。
3.5%的国土,容纳97%的人口,这种人口密集程度令人惊叹。对开罗而言,不论是处于肥沃绿洲地区的天然优势,或是历代王朝统治造就的高度城市化,又或者国家资源的过度集中,都是当地人口不断积聚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开罗仅凭借3085平方公里的城市占地,容纳了超过2280万人口,这一密度远远高于北京。据预测,到2050年,开罗人口还将翻一番,达到4000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建认为:“开罗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人口密集,许多人又都前往开罗谋生,导致开罗人满为患,城市拥挤不堪。”人口密度过大,落后的城市规划无法应对,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低下、城市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甚至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犯罪率不断攀升等。
首当其冲的是住房问题。2011年,解放广场上发生了规模浩大的聚众抗议,民众肆意表达着不满,包括飞涨的物价和拥挤的住房。市区内的高房价、高房租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他们只能蜗居到地下室,或是与贫民一同涌入郊区卡拉发陵墓群,居住在墓室或墓碑前,日夜与逝者为邻……
严重的居住不平衡,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交通拥堵。开罗有3条地铁约60多个车站,总里程数达78公里,而这远远不够用。因此,地面上的各种交通方式层出不穷。陈旧且缺乏科学规划的道路狭窄又混乱,总能看到大汽车、小巴车、三轮车、自行车、头顶着蛇皮袋的大妈,甚至是驮运货物的骆驼在一片混乱中“摩拳擦掌”。而早在9年前,开罗街上的机动车数量就已高达600万辆!当时阿拉比亚电视台的专题节目曾做过调查,开罗的上班族每天平均通勤时间超过两小时,路上的奔波让他们身心疲惫。
交通拥堵的最直接弊端是空气污染,老式的高排量汽车,拥堵的道路,造成了车辆额外燃料消耗过度,使城市大气状况更加恶劣。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开罗城区大气污染有35%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其它的污染则来自市区周边的各类工厂,以及居民焚烧垃圾。
负重的开罗举步维艰,人口激增与高失业率,使社会极不稳定,犯罪率随之上升。2017年,汤森路透基金会对全球大都市进行梳理,列出了一份对女性威胁程度最高的19个国家大都市的名单,开罗位列榜首!基金会组织的专家对榜单中的女性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还对犯罪率情况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在节日期间以及人流集中的区域,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十分常见。



中国前驻阿拉伯国家大使安惠侯曾直言:开罗原本环境很漂亮,但人口太多导致环境污染,再加上城市古老,建筑物看上去较为破旧。有一种说法是:“开罗的晚上要比白天好看,因为晚上只有灯光照明,破破烂烂就看不见了。”或许,曾经的千年古都只能以夜晚作为遮羞布,它变得不堪重负,只能选择“逃离”……
所以,经过多年的筹备,埃及政府终于下定决心迁都。
新城在沙漠中拔地而起开罗将何去何从?
为了节约绿洲,埃及的新首都选址,位于开罗东侧45公里处的沙漠中。2021年12月1日起,新首都正式开始进行为期6个月的试运行——这是自7世纪以来,该国第一次将权力中心转移到开罗之外。
鉴于其它国家迁都带来的利弊,针对开罗迁都的看法众说纷纭。法国城市规划教授加利拉·艾尔卡迪认为,新首都位于开罗边缘地区,可能会在近年内扩张并融入开罗,这只会增加对大规模人口管理的难度。李伟建则认为,迁都有利于提升埃及形象,推动埃及国内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关于“迁都”这项大计,是非成败,最终只能靠实践来检验和靠时间去证明。但在当下,紧锣密鼓的迁都工作已经展开!
就像埃及人始终把东方与新生命、重生联系在一起,新首都建在东方,昭示着美好的未来。埃及总统塞西也多次表示,新首都的开放标志着一个“新国家、新共和国的诞生”。新首都的建造商“私人房地产投资基金会”Capital City Partners主席、迪拜商人阿拉巴尔同样看好新首都的未来,他形容新首都将是开罗“自然的延伸”,并将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打造这座新城,以此提升埃及人的自信与骄傲。
然而,这项浩大工程必然是漫长的。早在2015年,埃及军方就拿出4000亿元开始了新首都的规划。规划方案由新首都、卫星城和工业城三部分组成,预计面积是开罗的2倍,计划迁移650万人。新首都的建设也明显不同于旧首都“中心—卫星城”的格局,城市规划与几条沙漠生态廊道相结合,双向16车道、WIFI网络全城覆盖,突出了“道路宽、分区严格、建筑尺度大、智能化”等特点。
强调“更大、更宽”,对于受够了拥挤的开罗人来说,这无疑令他们欣喜。新首都会建造一个比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大1.3倍的大型国际机场,比美国加州迪士尼乐园面积大4倍的绿地公园,高达385米的非洲最高摩天大楼,以及融合古埃及、拜占庭、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总统府,还有政府机关……再加上数百个住宅社区和十多所国际大学,其体量巨大、投资之多,令人咋舌。在一次经济发展会议上,埃及住房部长莫斯达·玛德布理声称,建设新首都的总造价预计超过4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