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总导演丁坤年: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叫好又叫座

对话总导演丁坤年:创新让传统文化类节目叫好又叫座0

《综艺报》:是否会担心戏曲表演艺术家及票友们不认可“戏曲+”模式?

丁坤年:这是我们前期最大的担心,甚至节目播出后,我们也担心有观众从专业戏曲的角度解读这档节目。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戏曲名家,包括多位戏曲界的国家一级演员和“梅花奖”获得者,对这种创作形式反而比较认可,而且参与积极性很高。他们认同,好东西也要让更多人知道,要扩大戏曲的传播面,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

《综艺报》:《戏宇宙》在创作中进行了哪些科技尝试?

丁坤年:青春化和时尚化一直是山东卫视对内容的风格要求。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位虚拟主持人“优小梦”担任“推荐人”,虚拟组合“未·央”(卫来、吴恙)担任 “宣传员”,还采用了AR技术,增强节目的现代感和科技感。

《综艺报》:节目创演人的遴选标准是怎样的?

丁坤年:创演人基本都是定向寻找的。首先是那些一直在尝试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专业戏曲演员。他可以做得还不成熟,但要坚持在做。其次是其他艺术门类的从业者,但进行过戏曲嫁接创作的尝试。最后是这些人要懂年轻人,要能将年轻人的喜好和关注点快速融入创作当中。

《综艺报》:如何让节目内容“长”在年轻人的审美点上?

丁坤年:年轻人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对线”“挑刺”时,往往会表现出极强的专业性,这其实是他们在争夺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当创作者具有足够的专业度,符合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双方就能够通过专业和审美上的契合迅速产生共鸣,通过这些受众的圈层快速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综艺报》:传统文化类节目怎样才能叫好又叫座?

丁坤年:叫好又叫座肯定是大家都想要达到的目标。传统文化节目的创作和导演团队的几大能力有关:一是文化理解力,有些课,导演是一定要补的,你要深度了解自己准备阐述的东西。譬如,我们接下来还要做一档黄河文化相关的节目,即便创作者有很深的电视知识基础,但如果不了解黄河文化,同样无法完成创作。二是团队的整体审美能力。团队要具备发现美学价值的能力,才能够将这些内容展现给观众。三是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将大家觉得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总的来说,就是创意引领,好的创意能落地,就可以实现叫好又叫座的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