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强港股弱格局难改

作者: 玄铁

最近,A股延续“压指数炒个股+绩差超跌股自救”的炒作风格,亏损股板块涨幅明显战胜大盘,要提防高估值牛股重要股东套现带来的股价回调风险。

港股流动性溢价在衰竭

第四季度伊始,中国资产概念多以暴涨开盘,如今收益几何?截至11月20日下午收盘,中证全A指数、沪深300、恒指和中概股指数本季度分别上涨4.25%、-0.8%、-6.76%和-10.7%。数据透露两大信息:一是蓝筹股整体表现弱于全A;二是境外中概股行情弱于本土股市。

20日,港股和沪市主板平均市盈率分别约为12倍和13.3倍,隐含的真相是蓝筹估值接轨,平庸股估值迥异。全部港股和A股的市净率中位数分别为0.73倍和2.45倍。和10月8日的峰值相比,中证全A和恒生指数分别缩水6.58%和15.2%,估值更低的港股回调更大。

需谨慎的利空是,港股的流动性溢价正在衰竭。今年前10个月,港股日均成交1278亿港元,同比上升20%。11月20日,港股成交1147亿港元,已低于前10个月的均值。值得庆幸的是,A股成交仍在历史高位。11月20日,中证全A指数成交1.58万亿元,远高于9527亿元的年内日均成交额,预示着以散户红利为主导的游资热炒行情将延续。

央行资金入市刚刚起步

A股强于港股,强在哪?答案是五炒之风盛行。截至20日,沪深京市场月内有5只新股上市,发行市盈率均值为18.74倍,首日涨幅均值为3.25倍。新股赚钱效应堪称牛市风口,带动次新股和绩差重组股轮番上演。

作为本轮政策牛市龙头,北证50堪称五炒之风的缩影,11月20日收盘价较9月低位上涨1.27倍。从北交所开市至本月10日,企业共披露逾110个现金购买资产项目,平均交易额5700万元,重组风格是小步快走,并购金额低且盈利见效快。其整体资质如何?当日,北交所259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约为27亿元,平均市盈率约为64倍,换手率为5.41%。

高换手率是本轮牛市的最大特色。易观千帆数据显示,10月份,证券服务应用APP活跃人数1.84亿人,环比上升15.75%。手机炒股的便利性,让本轮散户红利牛市的基础更结实。中证全指11月份日均成交2.08万亿元,较10月份单日成交1.95亿元上涨6.67%。

各路资金涌入A股,底层逻辑是看好央行主导的股权资产货币化空间极大。目前,央行互换便利首期5000亿额度才落地500亿元,且首期3000亿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亦在试水。截至11月17日,沪深两市约有140家公司宣布申请回购增持专项贷,贷款总额超过340亿元。可见,央行首期支持股市资金真正入市的约为一成,余钱甚丰,大壮英雄胆,这是A股慢牛可期的最大底牌。

要提防绩差股高位套现

理性来看,多数牛市为债务驱动型,差别在于杠杆支点是科技创新红利、经济周期红利还是新增散户红利。种种迹象显现,监管层更希望慢牛长牛行情,而不是疯牛疯熊乱蹿。

11月19日,31只宽基股票ETF、联接基金同步宣布降费,管理费年费率由0.5%调低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调低至0.05%。据测算,此举将降低基民持有成本50亿元,有利于耐心资本的形成,以及低换手和低成本的指数牛市和蓝筹牛市的培育。

相比蓝筹牛市的低换手率,游资主导的全面牛市交易成本极高。今年10月,证券交易印花税为15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52倍。同时,平庸股涨过头的代价是大小非减持纷至沓来。Choice数据显示,以股东变动截止日来计算,从9月24日至11月20日,A股市场发布的股东减持和增持公告总数分别为836份和201份。

临近年关,绩差股自救行情渐近尾声,价值回归或至。截至11月20日,亏损股和连续亏损板块指数年内涨幅分别约为11%和15.9%,其中第四季度以来的涨幅分别约为22.7%和18.7%,有赶顶迹象。从救市成本来看,绩差股自救行情堪称“谁家的孩子谁家抱”,最终多由新手股民买单。10月,股票和基金账户新开户数达685万,环比增加275%,同比增加484%。

可以说,冰火两重天格局已在A股初显——截至11月20日,沪深京总市值指数年内涨幅约为12.5%,重回历史高位;5363只A股中位数的年内涨幅为-0.58%,有2993只股票年内收益为负。同花顺数据显示,30日偏离值(个股和基准指数的区间涨跌幅差的30天内最大值)逾两成的股票有998只,低于-20%的股票为268只,分别占全市场总量的19.5%和5.24%,部分牛股暴涨之后的下跌风险开始显现。

(作者系职业投资人。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