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烟火味
作者: 胡景芳
小时候,我的村子,背靠青山,绿水环绕,二三十户人家,一律住着黑瓦房。傍晚,人家屋顶上的炊烟从瓦棱冒出来的时候,鸡鸭在进笼,农夫荷锄归,娘的一声呼唤,山野撒欢的小孩儿都跑回家了。
浓郁的生活气息,人间至真烟火味。
长大后进了城,住在钢筋水泥浇灌的房子里,再不见屋顶上那缕温柔的炊烟,生活方式变了,生活的内涵却没变,还是人间烟火味。
邻居有儿女婚嫁,晚上,女主人哈哈笑着,送我一包喜糖。我回家,门口放着一把豇豆,或几只茄子,拿进屋下锅,不会有人来问我它们的下落。我家院子里的枇杷熟了,我架着梯爬上去摘下来,左邻右舍忙着分。栀子花开的季节,我敞开院门,过路人进来摘去几朵,不能说是偷。人间烟火味,是分享喜悦和成果的开心味。
天大地大,同事朋友好聚好散。聚时一桌接风宴,斗酒相逢,喜怒哀乐,海阔天空洗风尘,醉倒又何妨!散时一桌饯行酒,说不上“桃花潭水深千尺”,至少人生一段情。情在,友谊在。他乡异俗,我们不忘带着家乡的烟火味走南闯北。我来时,带来家乡的特产杨芳酱油分给同事,说炸肉吃,特别香;我走时,一包鸭舌,一盒鱼胶,叮嘱我,让亲人尝尝。人间烟火味,是聚散无常和你来我往的情谊味。
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个人都抵挡不了锅碗瓢盆的诱惑。春游幸福谷,坐在大巴车上,来自江西的胡老师给我一个青团,鸽蛋大,松绿色,里面有肉馅,好看又好吃。园区内,彩羽的野鸡,蓬翅的鸵鸟,豹纹的长颈鹿,只是匆匆一瞥,最爱是树下的艾蒿。艾蒿是青团的原料。我们找来几个塑料袋,蹲在树下掐艾蒿。我向胡老师请教青团的做法,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我把做好的青团送给她品尝。她边吃边回味:“是那么个味!”能做江西的一道美食,我高兴极了。人间烟火味,是野菜变成佳肴的欣喜味。
家酿,饮料中的精品,我的最爱。我最喜欢做果酒,做得最成功的是葡萄酒。做了好多年。那些年,我几乎每天喝一点点,甜里有点辣,越喝越好喝。逢年过节,家人小聚,喝我的酒,都说:“是那么个味!”我现在的邻居是河南人,她把刚酿好的糯米酒盛一杯给我。我又学做起糯米酒来。我也做过这酒的,没成功,还臭了。她手把手教我,一次成功。青草味的糯米饭,两天变成香甜的糯米酒。每天吃小半碗,睡觉都香甜。人间烟火味,是粮食水果酿成美酒的香甜味。
一个学生家长邀我去她家过端午节。我带去食材,我们一起做包坨。包坨是老家过节和婚娶的招牌菜,制作程序烦琐,又费时。十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的馅,营养全面,是这道菜的精华。我用一天时间做好了馅,用盆盛着,第二天端了过去。对于馅,她没有多少好奇,用开水和薯粉做坨皮,连在前厅聊天的村主任都赶过来制止我。沿海地区,多吃生鲜,味清淡,偶尔用凉水和米粉煎饼,并不知道我的坨皮得用开水泡。我用我带去的佐料炸出的包坨,味浓色亮,有嚼劲。尝过之后,再来一锅。人间烟火味,是把陌生相处成熟悉的亲情味。
乡下婶娘提着一篮土鸡蛋,阳光下,戴着草帽,蹲在城里街道的树荫下,用眼光打量着行人。鸡蛋个头小,黄壳的,白壳的,绿壳的,都有。我知道是正宗的,暂时不需要,我也买。或者,农户挑着担来城里卖菜,两块豆腐,几个蒜球,我也会买。我看到他们,就看到炊烟,黄昏里,在黑瓦棱上弥漫,或袅袅,似一道清泉淌过心房,似一首歌在身边浅唱低吟。人间烟火味,是身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味。
故乡,他乡,处处都有人间烟火味。这种味,不像夜空中烟花的绚烂,也不像春日里鲜花的夺目,它是喧嚣中的宁静,失意中的慰藉。干涸的心田因它而饱满,疲惫的人生,因它而有了些诗情画意。
最是人间烟火味,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