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绽放艺术教育之花
作者: 董国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另一方面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果教育对象是3~12岁的孩子,美育至关重要。任何不能有助于孩子个人情感和个性表达的艺术教育均是不合格的。
现阶段,社会各界均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目前,很多学校在积极推动艺术改革,结合课堂内外,对艺术教育予以充分重视,探索更多全新的发展路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艺术素养,提升审美修养。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是核心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水平。
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认为,实现美育的方式有很多,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基本手段,是组成美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在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美学史时期的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如梁启超和王国维热衷于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但均未能建立自己独立的美学体系。
梁启超所涉猎的美学课题主要有:“美”和“趣味”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美”与“真”的关系)、地理环境对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作用,等等。其中,与美育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美”和“趣味”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情感的性质和作用、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的重要性。
梁启超将“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提到很高的地位,他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为什么“美”在人类生活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为“美”能够给人以审美趣味,而“趣味”乃是生活的原动力。

原则上讲,美育的范畴很广。一切能够引导孩子关注情感、唤起感受的活动都可以纳入其中。观察烂漫绚丽的花朵,抬头想象云朵工厂,品尝可口的蛋糕,附和音乐哼歌踏舞,念小诗读美文,又或者只是把家里的鞋子摆整齐,这些都可以算做美育。但这些却不能称之为艺术教育。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艺术是用来凝聚和物化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人类除了可以感受美、发现美外,也可以用艺术这一形式去凝固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王国维在论及美育时,他认为美育是智育和德育的手段,需要教育者留意,同时还能够发展人的感情,使其向完美之域抵达。梁启超认为,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情感教育的秘密钥匙掌握在美术、音乐、文学这三件法宝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众多美学家理解的美育内涵中,美育和艺术教育始终联系密切。
美育如何绽放艺术教育之花
首先,创设美育环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校排练厅墙上,以音乐树的形式把音乐家及其作品记录下来,将音乐故事讲述给学生。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教师应精心打造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让美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学校合唱团兴起后得到了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校园美育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更强调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学科教育。如音乐、美术、舞蹈……我们从艺术中发现美、欣赏美。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独有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当学习者的作品足够成熟,能够影响他人、唤起他人感受和情感时,这些学习者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艺术教育不等同于美育,但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进而实现美育目标。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了某种艺术教育的培养,最终却没有实现相关艺术技能的提升,也没有从中获得自我认可,那这项艺术教育是不合格的。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区别在于,美育更强调“美的感受”的输出和表达,也更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精进。美育要想与新时代儿童的精神发展需求相适应,就应该对儿童进行和谐、自由的艺术教育,滋养儿童的心灵。让我们共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校园美育发展,提升美育发展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店子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