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城”互动共生
作者: 万宏蕾6月3日,在上海“海上第一名园”张园施工现场,432个小型步履式移位机器人协同作业,以日均10米的速度稳步推进,将7500吨石库门建筑群“华严里”完整归位。这是国内体量最大的组团式石库门建筑群归位工程。
6月25日,据企查查数据,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在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中中标。中标金额1.24亿元,这也是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中最大的一笔。
此前在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5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1-5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2%,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
据统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新增注册18.88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目前,全国范围现存超80.84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已超过100家,产业链核心零部件企业有数千家。与此同时,国内政策端持续发力,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千亿级政府投资基金,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规模竞争”转向“生态竞争”。
2025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明确列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重要发展领域。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机器人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从流水线上的自动化机械臂,到各种形态的自主智能机器人,从“看起来很炫”,到挑战真实工作技能……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正以“好用、管用”为导向,加速商业化落地进程。
“10年后,机器人会陆续进入工厂、社会,最终形态是进入家庭。未来可能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机器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说,“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全球都已置身其中。”
在上海“海上第一名园”张园施工现场,432 个小型步履式移位机器人协同作业, 以日均10米的速度稳步推进, 将7500 吨石库门建筑群“ 华严里” 完整归位。
深圳:产业发展“强磁场”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山区,地处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被称作深圳“机器人谷”。
狭长谷地内,聚集了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智平方,专注消费级、工业级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的肯綮科技,激光雷达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一的速腾聚创,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普渡科技等上百家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
在广东一座百万千瓦级别的火电厂内,一台优艾智合机器人平稳滑行至高压柜,机械臂精准开启柜门,以红外热像仪细致扫描设备温度,AI声纹识别系统敏锐监听设备异响,这项过去需要由8名工程师协同完成的复杂巡检任务,如今只需一台机器人即可独立承担,准确率高达99.97%。
某国际头部晶圆厂的8寸晶圆车间内,价值上百万元的小小晶圆盒整齐叠放,只见数台优艾智合移动操作机器人挥舞机器臂,将脆弱、易碎、贵重的晶圆盒快、准、稳地拿起并搬运入库。
“在精密电子元件制造领域,如果人工搬运薄如蝉翼的晶圆材料,轻微震动都有可能导致晶圆弯曲变形甚至碎裂。百级无尘的洁净车间环境,也对移动操作机器人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艾智合”)副总裁关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的移动操作机器人搭配的机械臂、视觉、夹爪等部件,就像人的手臂、眼睛、手。相比人类,移动操作机器人腿脚更灵敏,移动精度达到2毫米级。在20万平方米的超大空间内自由运行,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始终保持在1个米粒的范围内。”关健说,“以我们服务的某国内工厂为例,1台机器人能完成相当于4个人的工作量,超50台机器人每天能搬运近2万个晶圆盒,既能无损耗搬运这些薄如蝉翼的材料,还能缓解工厂招工难问题,助力工厂7×24小时不间断生产。”
作为一家从高校实验室诞生、在深圳华强北起步的科技企业,成立8年来,优艾智合深耕工业场景,在半导体和能源两个行业的移动操作机器人领域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据统计,截至目前,优艾智合的移动操作机器人已经完成累计8359万个晶圆盒搬运。
“公司自创立以来,享受到深圳政府部门给予的房租等多方面优惠政策,这些支持对企业的初期发展很重要。同时,深圳完善的供应链有利于零件采购,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助于加快研发生产和交付速度。”关健回忆说,“2020年,优艾智合团队仅用了14天就让一个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成型。在华强北时,公司楼下就是电子元器件市场,就近的资源配套能迅速帮助实现产品装配和早期技术论证;搬到龙岗后,团队就迅速找到了适合企业特点的场地,从算法程序到机器测试,迈过一条过道就能找到所需的资源,完成整个闭环。”
“深圳最大的优势是产业基础深厚。从全国具身智能供应链看,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约占全国份额的一半以上,许多核心零部件企业已在深圳形成集聚,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套完整的具身机器人产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这样告诉当地媒体。
在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尤其是在“机器人谷”,从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到伺服电子、动力模组,再到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所需的每个核心部件,从设计到量产,都能在“邻里”找到优质供应商,在“家门口”实现快速交付。
“除了供应链,深圳的优势还在于许多企业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已有扎实的技术积累。有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还有主攻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充电产品等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如云鲸、库犸、安克创新等,许多技术都可以复用。有前期技术积累的企业,进入具身领域能走得更稳,因为已有真实的场景验证,也有较好的营收支撑。”刘少山说。深圳拥有完整的电子制造供应链,很多头部企业在AI、运动控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迁移至具身智能。
“粤港澳大湾区在机器人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2024年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
“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新材料……机器人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关键点都是大湾区的强项。”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下一步,深圳将围绕着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等领域,尤其是灵巧手、柔性传感器、新型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底层数学机理开展研究布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2025年初公开表示。
近日,在深圳龙岗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全国首个“机器人街区”的规划正式“官宣”,一幅未来城市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北京:城市级“系统测试场”
“你看,这个蓝色部分就是颅内动脉瘤。”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联智创”)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岚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脑血管三维影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颅内动脉瘤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血管上的鼓包一旦破裂,就是60%的死亡率,很多脑源性猝死案例都是这个原因。”
脑血管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大脑这个器官只占人体重量的2%到3%,但却使用人体15%到20%的血流量。传统的脑血管手术方式需要开颅,对患者损伤大,并发症较多。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采取血管内治疗。”秦岚说,“然而,脑血管神经介入手术技术难度极高,属于外科手术中难度级别最高的手术。”
“医生在进行脑血管内治疗时,要从患者大腿根部穿入极细的管子,管子头端不足1毫米,要精准穿入1米开外的脑血管瘤内。我们自研的智能化导管塑形机器人,就是通过算法模拟导管在真实人体内的走线路径,计算出最优路径方案,并根据不同导管的回弹系数,为医生提供精准的导管塑形方案,之后再通过软件把方案传输给塑形机器人硬件,将头发丝粗细的塑形针按照1:1比例精准制作出来。”秦岚说,“以往的手工塑形环节对医生要求极高。使用导管塑形机器人,年轻医生一次性导管成功率就可以达到94%。要知道,以往在实力最强的医院,最高水平的专家级医生独立操作的一次性成功率约为70%。”
“机器人和智能系统实现了神经介入手术关键环节的‘全自动驾驶’,可以将手术精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秦岚说,“但智能化手术机器人不是一个简单设备,作为设备供应者,我们也不是把机器人卖出去就完成任务,我们的使命是参与到医生的培训中,帮助医院提升整体的治疗能力和水平。”
“公司目前已经入驻北京中关村(亦庄)机器人产业园,我们原研原创的软硬件结合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创客北京2024’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医药健康产业特等奖。可以说,公司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北京市和北京经开区(亦庄)的全力托举。”秦岚说。
“我现在每天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的行程都排满了,要和渠道商、代理商、集成商以及很多有合作意向的投资机构谈。在机器人半马成绩出来后不到半个月,到公司参观的访客登记就写满了3页纸。”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说,对企业来说,资本和订单的反馈是最直观显著的。
4月,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松延动力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顽童”N2以呆萌的跑姿,在全程无陪跑的情况下拿下第二名的好成绩,被网友称为“小孩哥”,引发广泛关注。松延动力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火爆出圈,走进大众视野。
“作为一家成立仅两年的新锐企业,马拉松比赛后的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的订单,目前总合同额已经突破1亿元。在北京市的配套政策支持下,我们仅用3个月就实现了批量化生产能力。”姜哲源说。
此前在2025年2月,北京亦庄发布了《机器人九大标杆场景机会清单》,宣布正式开放亦庄新城场景资源,在两年内释放超万台、近50亿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机会,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需求。
“这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业内人士分析,“亦庄是‘北京制造’的主战场,如果说海淀更侧重源头创新,亦庄的使命则是让技术‘跑起来’。这里就像是一个城市级的‘系统测试场’。技术不是挂在实验室墙上的海报,而是实实在在地‘跑’在场景里、‘连’在云端上、‘嵌’在设备里。”
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亦庄目前已汇聚300余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占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半壁江山。
8月,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将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式亮相。据了解,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明确表达了入驻机器人4S店的意向,其中人形机器人企业达30家。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的生态体系,提升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创新活力。我们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