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筋健骨”机器人
作者: 万宏蕾2025年4月,程天科技推出EasyGo个人版外骨骼机器人,售价2500元,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上架仅15秒即告售罄。
两分钟穿戴好登山外骨骼设备,双腿被托举,“体感”仿佛是从科幻电影走出来的“机械侠”。近期,外骨骼机器人在各大社交平台火爆出圈。黄山、泰山、华山、庐山、武功山、峨眉山、长城等知名景区均推出了外骨骼机器人辅助爬山服务。
昆虫及甲壳类动物坚硬的外壳具有支撑、运动、防护等功能,在生物学中被定义为“外骨骼”。外骨骼机器人是模仿生物界外骨骼而打造的新型机电一体化装置,它结合机械结构、控制、驱动方式、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帮助穿戴者完成自身难以完成的运动任务。
2025年,“外骨骼”这一机器人细分赛道异军突起,也被业界认为是外骨骼机器人产业的“破局”之年。
“市场需求驱动下,未来几年,外骨骼机器人将进入技术创新加速、产品形态迭代、应用领域拓展的关键时期。”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原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多个领域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正在增加,伴随着外骨骼机器人成本持续降低,性能逐步提升,预计2025-2026年会迎来10倍规模增长。”
“轻松搬起来”
“我们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识别人的意图和姿态,然后通过一系列机械和电子系统,将机器的力量传递到人的身上。”迈宝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宝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林西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始此类开发的企业之一。团队从2008年开始外骨骼领域的技术积累,致力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智能人机交互协作机器人技术、移动式机器人技术与智能视觉系统的开发。”林西川介绍说,他本人毕业于智能机械系统工程专业,2008年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与外骨骼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迈宝智能在苏州成立,公司的目标是将外骨骼机器人应用到更多场景。
“我们选择聚焦机器人领域这个细分品类,是因为外骨骼机器人能对人类直接赋能,让人变得更强,并能结合人的灵活性和机器的驱动力、准确性,适应未来更加复杂的场景。”林西川说。
在他看来,机器人发展可以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机器人主要负责人做不了的工作,如大型机械臂搬运重型物品、工业制造场景中的协作机器人等;第二阶段是人机共融阶段,以外骨骼机器人为代表,目标是人机耦合,让机器人的力量直接作用于人类自身。
“在第二阶段,不仅要考虑机器人本身的结构和设计,还要考虑人机耦合的关系,即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核心是‘动态适配’。”林西川解释道,“比如,人类的步态各不一样,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每个人都有自身运动姿势特点,外骨骼要能抓取个体步态特点并去适应,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助力。”这种“比人更懂自己身体”的智能特性,正是迈宝智能设备实现人机深度融合的关键。
如今,可穿戴式外骨骼产品逐渐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比如,在快递物流与大型仓储场景中,它能帮助工人轻松搬运重物;在车间,它能辅助工人完成更复杂、精准的操作。
“面对整箱24瓶装矿泉水,传统搬运动作需俯身弯腰、腰部发力,不仅耗费体力,还会造成腰部劳损。穿戴上外骨骼,在工人尝试搬运重物时,其搭载的精密动力传输系统与智能感知装置瞬间启动,实时捕捉人体动作意图并给予助力。对工人来说,水箱变得手感‘轻盈’,腰部受力也会显著减少。”迈宝智能总经理助理苏蓉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认识的25岁搬家师傅洪彦明,之前每天最多拉两单,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借助我们的外骨骼,一天能拉三到四单,收入增加不少。”
在应急响应行动中,外骨骼机器人能在非常关键的救援“最后一公里”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地震发生后,路面塌陷,道路损毁,救援车辆无法抵达救援现场,此时救援人员往往需要长距离搬运较重的救援设备,如遇狭窄路段,单人搬运更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黑熊系列下肢负重助力外骨骼,穿戴舒适度高,束缚感小,贴合性强,可助力用户实现负重行走、奔跑、爬楼梯、走斜坡等。地震救援人员在外骨骼助力下,能够长距离轻松搬运75公斤救援物资,且不受通道狭窄等限制。”苏蓉蓉说。


“黄山爬了无数遍”
“2024年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研发团队都驻扎在黄山反复测试外骨骼样机,黄山爬了无数遍。”迈宝智能嵌入式工程师黄浈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是外骨骼机身,其腰间是电池,可以续航3到5个小时;脚后跟位置贴附4个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人体速度、振动、旋转和多自由度运动形态。”苏蓉蓉说,“爬山的最终受力点在膝盖上,每登上一节台阶膝盖都会受力,所以我们一直将解决膝关节发力问题放在最前端。从测试数据看,使用外骨骼的登山者,疲劳度下降30%,相当于多出1/3的体力储备。”
“早期的登山外骨骼样机自重3公斤左右,外观比较宽大,用户穿戴后甚至无法通过景区入口偏窄的闸机。我们也曾尝试过有足底结构的外骨骼样机,也就是设备不仅穿戴在腿上,还要穿戴在脚上。”黄浈轩回忆说,“考虑到实际穿戴操作的便利性和体感舒适度,后来我们将有线足底传感器改为无线,放弃了足底结构。为了保证游客使用安全,为登山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了机械限位保护,控制住运动范围,还设计了断电保护,即便电池电量耗尽,机器也不会锁死,仍然可以行走。”
“新一代登山外骨骼机器人彻底摒弃了笨重设计,采用模块化外挂结构,穿戴更加便捷舒适。重量减少到1.3公斤,比一件棉大衣还轻(军用棉大衣重2.5公斤左右),可以连续使用3到5个小时。”黄浈轩说,“但这仍不是产品的最终形态,我们会一直迭代更新。”
“最早在黄山测试样机的时候,大部分游客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感觉有点怕怕的。今年‘登山神器’刷屏网络,山下就有许多游客围观我们的产品并询问什么时候能够上市。”苏蓉蓉说。
“眼下,在各大景区投放的租赁型登山助力产品,大大降低了普通消费者对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门槛。与工业场景相比,服务用外骨骼产品更加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 田丰说,“对机器人产业来说,技术突破只是产品的破冰基础,要真正引爆市场,需要实现商业闭环。”
以泰山景区为例,外骨骼机器人租赁服务覆盖核心登山路线,统一执行80元/3小时的租赁标准。设备单块电池续航可达8个小时,从泰山中天门走到南天门,正好3小时80元,如从南天门走回中天门再归还,则为60元。
25 岁的搬家师傅之前每天最多拉两单,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借助外骨骼,一天能拉三到四单,收入也增加不少。
“外骨骼机器人很神奇,它能感知我抬腿、收腿动作,并在合适时机给出助力。有了它,我上山下山都十分轻快,膝盖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有游客在黄山体验时说。
根据泰山景区的数据,仅2025年“五一”假期前三天,100多台外骨骼机器人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其中老年游客占比约62%。“设备正式投放运营以来,每天都供不应求。”泰山文旅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黄山风景区年均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左右,其中大部分游客会选择缆车,而使用外骨骼亲自登山,费用与缆车相当,但更具登山体验感、满足感。因此,缆车用户中即便只有小部分愿意转化为使用外骨骼产品,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可观的市场。”苏蓉蓉说,除了登山,户外徒步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消费需求,为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前,我们将登山外骨骼机器人的用户画像定位为老年人,但实地测试后发现,25-55岁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未来更有可能成为主力客户群。”她补充道。
“在研发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之前,我们重点投身于仓储物流、生产制造、汽车装配等领域的外骨骼产品。现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材料、元器件、模型算法上都有突破,大众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也不断攀升,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将重点向家庭个人消费场景发力。”苏蓉蓉说。
“随着轻量化材料应用、驱动电机性能升级和智能控制系统优化,外骨骼机器人制造成本将持续走低,价格也会不断下探。”田丰说。
突破“三座大山”
“这个叫作智能髌骨带,绑在老年人膝关节上,走路,慢跑,运动中能够缓压解压。”2025年初,苏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盛乐在电视访谈中公开推荐了迈宝智能的智能髌骨带。
“我们的智能髌骨带2025年3月正式上线,截至目前销量已经突破1万条。”苏蓉蓉说。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会出现关节疼痛、肌肉力量减弱等问题,导致行走困难,生活质量下降。外骨骼系列产品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支撑和动力,帮助老人轻松行走,减少关节负担,提高行动稳定性和舒适性。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将智能康复设备列为重点发展方向。2025年,工信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服务和银发经济发展。
“适用于家庭养老场景和运动户外场景的两类外骨骼机器人区别很大,受众不同、场景不同,致使运动步态模式不同,所以产品的设计、逻辑都不一样。”黄浈轩说,“面向老年群体的外骨骼机器人,实际上是工业型产品的‘垂直细分版本’,技术路径类似,但整体更加轻量。”
业内人士分析,在前期工业型产品的经验基础上,同路径的衍生开发不再是从0到1的过程,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技术积累,有场景借鉴,有成熟供应链,这也是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产业的最大优势。

“为了能够让外骨骼机器人进入家庭养老场景,我们做了深入调研。”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颜海介绍说,“如果外骨骼机器人能够进入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护工的部分工作。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能够重新实现生活自理,扩大生活半径,多运动,减少一些并发症,提升生活品质,延长寿命。”
“我以前摔过跤,骨折过,天气不好时走路就困难。”杭州市民张阿姨说,“希望楼下有共享的外骨骼机器人放置点,我下楼戴上外骨骼,就能去菜场买菜,回家了就还回去。小区共享,谁需要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