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涌现
作者: 谢丽容【编者按】
几个月前,国际IT咨询机构Gartner给AI智能体(Agentic AI,代理式AI)算了一笔账。预测到2028年,即三年后,全球33%的企业软件将包含Agent(代理),在2024年,该比例不到1%;到2028年,15%的日常工作将由Agent自主完成,2024年该比例接近0%。
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的新一代AI创新应用,AI智能体即将大幅度替代人类在很多领域的具体思考与开发创造,一个会有成千上万AI智能体不断涌现的创新应用时代正加快到来,随之而来的颠覆效应和挑战无可回避,唯有积极拥抱。
在《财经》近期密集的专业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变化——AI确实正在快速取代程序员的工作。接受调研的大型科技公司或大型商业公司的相关人士告诉我们,他们所在的机构,有20%甚至80%的程序正在由专业的AI工具来写。这个变化仅仅发生在最近一年间。
程序员是离AI最近的工种,AI改变一切的风潮,最先吹到了程序员群体。一个可以被预见的趋势是,历史不会倒退,未来,越来越多的工种将被AI改变,AI智能体将彻底介入人类的工作生活,改变现有社会的运行进程。
从AI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正在快速驶入一个智能体时代。美国硅谷今年以来炙手可热的“个人独角兽”概念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投资人普遍相信,在AI技术的快速迭代趋势下,AI智能体会越来越取代创业公司中“人”的角色,一个人可能就能在多个AI智能体员工的协同帮助下,创建一家独角兽公司。
对于个人来说,智能体时代,人们可以晚上睡前给Agent安排写文档、查资料、制作PPT、购买机票等工作。一觉醒来之后再查收工作成果。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令人兴奋又担忧。
一个革命性技术(比如AI)颠覆商业和社会的路径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技术萌芽—技术成熟—基于该技术的应用和产品出现、普及—应用和产品颠覆人类工作和生活习惯、经济和社会格局。
按照过去一年的变化,AI技术的进度条正狂奔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AI智能体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
此时很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AI智能体究竟具备什么能力。我们可以理解它是一种能够感知其所处环境,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算法进行自主决策,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智能实体。简单来说,AI智能体就像是一个拥有“感知-思考-行动”能力的数字生命体,它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独立运作,完成各种任务。
也就是说,AI智能体将是一个“类人助理”,或“类人员工”。当然,根据《财经》的综合调研和观察,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这两个全球AI技术产业双极国家,AI智能体目前均处于方兴未艾阶段。
但在投资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AI智能体正在快速进化。
7月10日,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发布了Grok 4。与过去市面上的大语言模型(LLM)不同,Grok 4是一款强调多智能体协作、多模态交互和实时联网能力的全新形态AI系统。马斯克在洋洋洒洒的介绍中给这款大语言模型做了一个定性:“它几乎比所有学科的研究生都更聪明。”
六天后的7月16日,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与OpenAI CEO(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在SoftBank World2025活动上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孙正义提出今年会在软银内部部署10亿个AI智能体,并设计操作系统。
技术更新如此之快,可以预见的是,人类即将拥抱一个全新的时代——智能体时代。智能体时代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是,AI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赋予每个人超能力。
智能体时代的生存法则其实简单。对于企业来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智能体渗透率×数据资产厚度”,目前企业对最新AI技术的布局,需要从“单点应用”加快转向“全链智能重构”。
对于个人来说,当AI负责世界的“运行效率”,人类更需专注“定义意义”,适应加速进化的生存节奏,提升智能体驾驭素养,避免被AI替代,则是重要命题。
国家和政策制定机构需超越传统监管框架,建立“技术-制度-文明”三层治理体系,预判智能体行为边界(如禁止健康助手建议基因改造),设置伦理防火墙,探索“人机权责”法律新范式。
这场变革的终局,将是人类创造力与机器执行力在智能体框架下的共演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