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说窗品赏诗

作者: 李盛仙

窗是由囱演化而来的。“窗”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窗”是“囱”的本字,在墙上的叫牖,在屋顶上的叫囱或叫天窗。我们的先民,在最初建造房屋的时候,就有“户”有“牖”,即有门有窗。窗的设置,首先是实用的目的,让室内室外空气对流,且可收纳阳光,紧急情况还可逃生。但是,窗还有一个作用,拓展视野。这个作用既是实用的,也是美学的。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观念,窗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窗,种类很多,名称不一:有文窗、晴窗、轩窗、绮窗、朱窗、雕窗、花窗、纸窗、竹窗、草窗、幽窗、金窗、绿窗、玉窗、茜窗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春天用“东窗”,夏时用“南窗”,秋天用“西窗”,冬季用“兆窗”。早上用“晨窗”“晓窗”,晚上用“灯窗”“暗窗”。住在山上用“松窗”“岩窗”;住在水边的用“水窗”“溪窗”;书房用“萤窗”“芸窗”。在窗户上弄个洞叫“穴窗”;商店陈列商品的亮窗叫“橱窗”;用纱蒙在窗上的透气窗叫“纱窗”;在屋面或天花板上开设透气或通气的窗叫“天窗”;从外面向上吊起的窗子叫“吊窗”。至于日常生活中引申的“窗”就更多了,什么“百科之窗”“生活之窗”“旅游之窗”“心灵之窗”“十载寒窗”“打开天窗说亮话”,在某地开设了一个“窗口”……

窗的造型各异,形式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还有的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

小窗口,大天地。明代计成在造园名著《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确,窗虽小,然可纳乾坤,可吞山河,可窥日月,可存今昔。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对窗有不少精妙的评说。如歌德在辞世前曾说:“把窗子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钱钟书说:“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林清玄曾说:“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窗口,方寸之间。向左看,看到东方的日出;向右看,看到西边的落日。明末李渔论“窗”之用,说“莫妙于借景”    。

窗与心情有关。烦闷时,打开窗台板,如打开你的心窗,仿佛“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屋里待久了,看书看累了,“举手推出窗前月”,窗含着的“西岭千秋雪”,芭蕉滴滴的“窗前雨”,立时会飘进你的心间。

窗与明月做伴。倚窗待月,对窗望月,窗月相映,一窗残月,半窗花月,月满西窗……有了窗,月才更媚;有了月,窗才更美。

古代文人喜欢用“窗”字,寄寓不同的思想和情趣,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笔下的雪景令人难以忘怀。“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云亭”,李白摆脱宠辱名利羁绊之后的闲适可见一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对远方妻子的思念情深意切。“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的笔下,使我们隔窗听到虫声,内心感到春意盎然。“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岑参的诗给人一种安静与恬淡之感。“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用以形容月亮等窗外景物透进了门窗。“栋里归白云,窗外落晖红”,阴铿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落日余晖,铺染了窗外的壮丽景色。诗人们借窗描景抒情,诗情画意扑面而来,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窗,既是一种审美符号,又具有陶冶人情操的文化意味,透过它,可以看到无限的风景和故事。

(编辑    高倩/图    槿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