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百家争鸣的韩非子

作者: 范西园

反对百家争鸣的韩非子0

这一年,秦国统一天下的行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咸阳宫里,两卷书简被送到了秦王嬴政的案前。这是关东学者写的文章,一篇叫《孤愤》,另一篇叫《五蠹》。里面着力论证了儒墨等诸子百家争鸣不休的危害,同时介绍了富国强兵的策略。

秦王嬴政看后,茅塞顿开,连连赞赏,询问左右:这两篇绝世好文究竟出自哪位大家的手笔?

身边的客卿李斯告诉嬴政,这位作者名叫韩非,来自韩国,如今在韩国还是个郁郁不得志的王室偏支。嬴政听后,十分感兴趣,于是指示李斯,一定要想办法将韩非招致到秦国来。

就这样,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此时此刻的韩非丝毫不知道,一场噩运即将到来。

韩非的噩运,却是思想史的幸运,它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名叫《韩非子》的泱泱巨著。《韩非子》的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包括荀子之学、申商之学、黄老之学等众学派的政治思想,集合了春秋战国数百年间思想家们共同的智慧,被称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殿军”,在整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韩非子的学说属于重量级的“压轴之作”。

自古以来的历史传奇中,都有一种叫“帝王之术”的学问,它虽然说得比较玄虚,其实也就是一门研究帝王如何治理臣民的一系列学问,是种“君人南面之术”。而韩非子则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理论,告诉统治者如何用利益去调动臣子和人民们为君王服务。韩非死后,其理论后来被秦王嬴政君臣所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秦国也在韩非子治国理念的推动下,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功业。

为了拯救韩国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 后来被称为“韩非子”的法家大师韩非来到了秦都咸阳,但这次造访与学术无关,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

韩非是韩王派往秦国的特使,他要代表弱小的韩国,请求秦王嬴政宽宏大量,保住韩国,不要灭掉它。

这正是波澜壮阔的秦灭六国战争发动的前夜。秦国经历了六代君臣的经营,已经具有了可以单独灭掉任何一个山东诸侯的能力,秦王嬴政在翦除吕不韦势力、独揽大权之后,更是胸怀并吞四海之志,对山东六国虎视眈眈。

而韩国呢?因为就处在秦国东出的通道上,所以一百多年来悲惨地沦为了秦国蹂躏关东的头号受气包,被秦国反反复复地宰割,到韩非出使秦国时,只剩下了相当于后来一个郡的土地。当听说秦廷在商议着准备灭掉韩国,并且陈兵边境的时候,韩国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只好派出了韩非,请求秦王宽宏大量,放韩国一马。

那为什么选择韩非出使?这一点说不定连决定任命韩非为特使的韩王自己都想不通,因为这位正被韩国上下寄予了厚望的使者,其实是个连说话都磕磕绊绊的结巴。只不过据说秦王读过韩非写的文章,而且非常欣赏,兴许派他出使真的可以派上用场,所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韩非出马了。

可是一个口吃的人,能当好外交使节吗?人们在心里都疯狂打着问号。

带着韩国父老的希望,韩非来到了咸阳。随后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给秦王上书。他没有直接找秦王嬴政对话,也做不到像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时那样滔滔不绝的雄辩,文字才是韩非战斗的武器,他要用文字来折服骄傲的秦王。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雄文,系统地说明了保全韩国的理由。

然而,韩非没有想到,他的这篇献策,在秦国朝堂上受到了无情的否定。否定他的,正是韩非当年的老同学,李斯。

韩非更没有想到,甚至连他的这次出使本身,都是来自于李斯与秦王共同的算计。

征服的决定

李斯与韩非都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从求学时起,韩非的才学就让李斯为之折服。这世上难得的是李斯这样优秀的人才,但韩非不一样,他是几代才能出现一个的天才。以韩非的才华,不管是放在齐国还是韩国,都一定会给后世留下不朽的思想。

当李斯前往秦国寻求机会,先被吕不韦看重,提拔为官;后来又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拔擢为长史。也正是李斯,在秦王面前清晰明了地提出了统一天下所应当实施的最适合的方略:不是做一个大号的周天子,也无须诸侯来朝,秦国只需将天下诸侯一个一个地扫灭、吞并即可,让全天下都成为秦国的郡县!

而这一计划,正中了秦王嬴政下怀。秦廷在经过反复考量之后,终于走上了武装征服六国的道路。这条道路上首当其冲的,就是离秦国最近、又最弱小的韩国。

秦王嬴政在此时恰好读到了《孤愤》《五蠹》等几篇绝妙的文章,每一句都说到嬴政的心坎里了。所以,嬴政便想招致韩非入秦,便想了一个法子,放出风声说韩非可以劝秦王保全韩国,得知此事的韩王赶紧派韩非出使。于是便有了前面所说的韩非上书的事情,韩非这人虽然口语表达稀烂,但文章却句句鞭辟入里,差点把秦王给说服了。

只不过,经过李斯的一番反驳,便再度把秦王嬴政拉回到了灭韩的坚定信念里。

李斯很明确地点出了一个关键问——天下诸侯们彼此尔虞我诈的算计,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如果这段过去的历史能给人最大的教训是什么,或许就是,永远也不要忽视任何一个风险,哪怕它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韩非所设想的存韩方案固然有理,但在那个国与国之间彼此的斗争与算计激烈到难以想象的时代,谁也担不起诸侯们反复无常的风险,所以只能被秦国的君王弃之不用。

存韩的理由

韩非向秦王提供的理由,主要有这么几点——

首先,灭韩不必要。韩国三四十年来都称臣于秦国,是秦国名副其实的内臣,近乎于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这样一个贴心小棉袄,秦王大大怎么忍心灭掉呢?也没有必要灭掉,留着继续做秦国的小弟,岂不更好?韩非指出,秦国的对手显然不是韩国,而是北方那个与秦国先后打了五场大仗,“二败而三胜”的赵国,秦国应该扯着赵国这只大灰狼使劲儿打,何苦盯着韩国这只小白兔不放?

其次,灭韩也不可行。韩国虽然是只小白兔,但兔子急了也会咬人。韩国上下君臣同心,秦国难以一口气吃掉韩国,要是在灭韩时搞得内外俱疲,那就有可能被其他山东诸侯联合起来对付——就像齐湣王灭宋之后,被诸侯们群起而攻之那样。

不必要,也不可行,这就是韩非认为要保留韩国的理由。

开给这个时代的药方

韩非劝说秦国放弃灭韩的企图虽然泡汤了,但秦王嬴政却似乎非常喜欢韩非——当然不是喜欢和这个结巴聊天,而是看中了韩非期期艾艾的语言背后闪闪发光的思想。早在嬴政还没有与韩非见面时,就感慨说:“寡人要是能结识此人,就死而无憾了!”

众所周知,韩非的老师荀子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而韩非则在荀子的基础上,更深刻地审视人性。他在政治外交环境极度严酷的韩国长大,游历诸国后,也曾试图为解救韩国献策,在出使秦国之前,始终不得重用,这些经历都让他一步步地带着现实到刺骨的眼光,对所处的社会有了更多理解。

韩非告诉人们:人人都喜欢利益,厌恶辛劳,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比如《韩非子》中有个故事,说卫国有对夫妻在祈祷,妻子许愿说:“保佑我无灾无难,还能得到一百束布币。”丈夫就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少呢?”妻子回答:“如果多了,你就会去找小妾了。”普普通通的小夫妻之间尚且如此算计,那像君王、贵族的家庭里,就算计得更为残酷。所以,利益才是一个国家的各类社会角色好好履职的关键驱动力。

在韩非看来,这个社会的基础只有利益,人与人的关系也充满了利益冲突、利益矛盾。正像出自韩非之口的那个熟悉的故事里说的那样,有个卖兵器的商贩,先叫卖自己的盾,说它最坚固,没有东西能够刺穿它;然后又叫卖自己的矛,说没有东西是它刺不穿的。于是有人说,以你的矛,攻你的盾,能刺穿吗?——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但折射的却是社会问题。尧舜这样的统治者不停地纠正社会的错误,就像无坚不摧的矛;而社会的问题层出不穷,就像坚硬的盾。它们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这说明,再英明的统治者也难以真正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那么,要如何应对当下这个时代呢?韩非的答案就是“法治”,用“法”来明确赏罚。为了说明法对于明确赏罚的重要性,韩非用孔子弟子子皋做狱吏的故事进行了说明。

子皋做狱吏时,曾对一个人执行过刖刑(也就是砍脚),那个人受刑后,被安排把守城门。后来,有人在卫君面前污蔑孔子图谋作乱,卫君于是打算捉拿孔子。孔子只好带着弟子们逃亡。到了城门,断足的守门人带着子皋躲到城门边的屋子里,官吏没有抓到他。脱险后,子皋问断足守门人:“我曾砍了你的脚,现在是你报仇的时候,为什么你还肯帮我逃走?”

断足守门人说:“我被砍掉脚,是我罪有应得。当您按刑法给我定罪时,您反复推敲法令,试图为我申辩,想让我免除惩罚,等到罪刑确定,您心里的不悦都表露了出来。您并不是徇私照顾我才这样做,而是出于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这便是我心悦诚服并要报答您的原因。”

韩非子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在以法为依据罚当其罪的情况下,人们即使遭受诛罚,也不会心生怨恨。

注定的自我毁灭

身处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韩非对于这种“争鸣”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曾经的大国齐国,曾有过一段稷下争鸣的辉煌岁月,但结果还是被打得几乎亡国。在韩非看来,各种各样的学派杂说,其实扰乱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从上到下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因而是对国家有害的,实在是国家内部的蛀虫,必须严厉禁绝。

韩非主张取缔各类思想,然而他自己就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他主张要进行取缔的对象之一。或许从韩非的思想提出时起,就蕴含着自我毁灭的倾向。

当韩非出使秦国后,秦王嬴政虽然对韩非大加赞赏,却也知道,韩非的思想虽然对自己的治国有用,但韩非本人却彻头彻尾地站在韩国的立场上,不可能为秦国所用。所以,韩非在为秦国贡献了自己的思想之后,随即获罪,被投入秦国的大牢。

史书上说,韩非是因为被李斯嫉妒才华、进了谗言才被秦王抓去蹲监狱的。实际上,不论李斯是否嫉妒,韩非终究不容于秦国,获罪只是早晚的事。既然秦王已经通过文字获取了韩非的思想,那韩非被无情地抛弃,都是正常的事情。毕竟韩非自己都说了,像他们这样的游士,本身只是不利于国家的蠹虫罢了。

公元前233年,在秦国云阳监狱狭小阴暗的牢房里,韩非饮下了老同学李斯送来的毒药,含恨而终。至此,这位先秦时代最后的思想巨人,就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昭示着那个群星璀璨的哲学黄金时代的结束。

韩非去世的三年后,秦国灭韩,终于揭开了灭六国之战的序幕。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摘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典籍里的中国》)

上一篇: 被误解的杨朱
下一篇: 学历越高越幸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