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中书写灿烂人生
作者: 范禹晴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了历史的长河,孕育了无数世代的思想与文化。自古以来,劳动被视为人类最崇高的活动之一,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更是幸福的基石。正如古人所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然而,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对劳动的敬畏与热爱?
常有同学抱怨:“我们学习如此繁忙,哪儿有时间去参加劳动?”然而,学习与劳动之间,岂真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古代,孔子便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所提的“时习”,不仅仅是指书本上的知识,也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劳动,正是这种“时习”之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实践,便如同空中楼阁,无法扎根。就如孔子所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立身之本,正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在今天,学习并非单一的课本内容,劳动同样是锻炼我们身心,磨砺品性的途径之一。
还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劳动可以交由机器来完成。的确,现代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但劳动的真正意义,岂能仅仅由冰冷的机器替代?《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工人之道并非仅限于工具的巧妙,而更在于其内心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古代贤人如陶渊明,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田园生活,便是劳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渊明不求仕途,退隐田园,亲自耕种,过着与世无争的俭朴生活。那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正是他亲身劳动的结果。而今日,若人工智能取代一切,我们还怎能体会到那份生活的纯粹与宁静?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亦是耕读传家的践行者。他不但饱读诗书、以文载道,更身体力行,以劳动陶冶性情。年少时,他便常随家人耕作、采药,手染泥土不以为苦;晚年依然选择回归田园,亲自劳作,“行年七十尚携锄”。这不是做作的文人情怀,而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哪怕在戎马倥偬、国事缠身之际,他亦未弃农事。正是这份对劳动的热爱,使他即便身处逆境,亦能自持其志,守节其道。他以笔为犁,以心为田,躬耕文字与泥土之间,成就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铮铮誓言。劳动,在他那里,不是俗事,而是立德、立功、立言的起点。
至于今天,某些同学或许会说:“劳动如此辛苦,为什么非得自己做呢?付些钱让别人做不就行了?”这种想法,恰恰暴露了我们对劳动的误解。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我师焉”不仅指书本中的知识,更指生活中的点滴实践。劳动,正是培养我们实际能力与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总是依赖他人代劳,最终将丧失对劳动的尊重与自我修养的机会。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热爱劳动,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从古至今,无数先贤通过劳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传承了这份精神。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须秉持这种热爱劳动的精神,积极投入实际的劳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意义。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从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开始,直至汇聚成改变社会、影响世界的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4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