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青少年抑郁症的五大信号
作者: 龙艳16岁的小叶曾是重点高中的优等生,最近却频繁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成绩从年级前十滑到班级倒数。父母觉得她“太矫情”,老师批评她“学习态度不端正”。直到她在美术课上用小刀反复划伤手臂,才被送医确诊为抑郁症。
抑郁症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将介绍青少年抑郁症的五大信号,助力家长和青少年正确认识抑郁症,及时发现并干预。
青少年抑郁症的五大信号
1.情绪不稳定
青春期阶段,性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大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功能状态。与此同时,青少年大脑边缘系统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性明显增强,掌管理性思考和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却尚未发育成熟。这种神经发育的不同步性导致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行为也更容易走向极端,具体表现为情绪反应强度增大且持续时间延长、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夜间入睡困难伴日间困倦)、食欲显著改变(暴食或厌食倾向)以及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等特征。
普通的情绪波动通常在一到两天内能够自行缓解。如果这种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并伴随兴趣丧失(如不再愿意参与曾经热爱的社团活动或社交互动),就需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性,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例如:15岁的阿光沉迷于网络游戏,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他却表达了对生活的迷茫与困惑:“活着有什么意义?”这种存在性思考并非个例,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人为什么要读书”等哲学问题的反复纠结中,逐渐对曾经热爱的音乐、运动等活动失去热情,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等极端想法。对于家长而言,当青少年频繁谈及生死相关话题时,切勿轻易将其归结为“矫情”,这极有可能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2.性格特征
完美主义:这类青少年往往具有典型的自我攻击模式,如将99分视为彻底失败,容不下一丝差错;同时伴随灾难化思维,认为忘带作业这样的小事会导致老师完全放弃自己。他们还会通过病态补偿行为来寻求心理平衡,如熬夜刷题到凌晨,以身体透支为代价换取内心的短暂安定。这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不仅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引发生理问题。
例如:重点中学的小林每次考试都要求自己必须进入前三名,这种高度的自我要求使她在一次月考失利后陷入了极端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她开始出现强迫性清洁行为,反复洗手直至皮肤破损;撕毁任何存在细微错误的作业,无法容忍丝毫的不完美。对此,学校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避免公开成绩排名,减少学生间的攀比压力;设立“进步奖”代替“满分奖”,鼓励多元化成长,让学生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高敏感:对他人眼神过度解读、因朋友未及时回复消息就认为自己被孤立。例如:在社交软件反复编辑又删除消息、因同学无心之言躲在厕所哭泣或表面开朗活泼,独处时精疲力竭。
3.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指蓄意、直接并且没有自杀意图地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青少年自伤时,疼痛会刺激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天然止痛剂),生理疼痛暂时掩盖心理痛苦,以获得短暂的情绪平静期。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部位多选择前臂内侧(易遮挡)、大腿根部(羞耻感强)。工具特征:美工刀(精准控制深度)、圆规(可制造点状伤口)。时间规律:多发于夜间22:00至凌晨2:00(独处时段)。若发现青少年常穿长袖/戴护腕、频繁索要创可贴,请立即检查他们的身体。
4.躯体症状
神经性头痛:主要表现为晨起时头痛加重,使用常规止痛药无效,容易被误诊为偏头痛。其本质是心理压力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见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
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包括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各类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被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这类疾病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尤其在焦虑或抑郁状态下更为显著。
心因性胸痛: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正常,但青少年患者常感到强烈的窒息感或胸部压迫,极易被误诊为心脏病。这通常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例如:一名15岁男生因反复腹痛被迫休学半年,期间多次进行胃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最终经心理评估确诊为抑郁症,通过为期两周的抗抑郁治疗后,腹痛症状完全消失。这一案例凸显了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的重要影响,提示在面对类似症状时,应更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仅依赖传统医学检查而忽视潜在的心理问题。
5.厌学症状
思维迟滞表现:①信息处理迟缓:无法跟上老师语速,笔记出现大片空白;②表达功能障碍:知道答案却组织不出语言,作文只剩标题;③记忆障碍:背了3小时的课文,第二天全部遗忘。
学习拖延表现:①启动困难:盯着作业本2小时无法下笔;②时间感知失调:以为学习了1小时,实际仅过10分钟;③决策瘫痪:面对简单选择题反复涂改答案。
家庭-学校-医院
如何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行动清单:每日15分钟“不评判倾听”,家庭成员轮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时不打断、不评判,营造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建立规律作息表(固定三餐、睡眠时间);每周1次家庭户外活动(徒步、骑行)。
学校支持方案:开设正念减压课程(每天10分钟呼吸训练);设置“心理健康假”(每月1天心理调休);培训教师识别早期症状(如作文中死亡意象)。
医疗干预时机:当青少年出现情绪低落持续2周以上;缺课超过1周或成绩断崖下降;出现自伤或自杀念头,及时进行医学干预,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