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损伤的特点、因素及预防方法

作者: 余坷坪

青少年在运动过程可能会出现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损伤,这些损伤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心理阴影、耽误学业,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运动损伤的特点、风险因素以及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对于保障青少年的运动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特点

低龄阶段(5~9岁):该阶段儿童因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平衡能力较弱,且运动时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在奔跑、跳跃类运动中极易发生头部碰撞。例如:在足球游戏中,儿童常因追逐摔倒导致头部擦伤或血肿。

青春期(10~18岁):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头部与手指损伤依然高发,而踝关节、膝关节扭伤也显著增多。特别是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中,青少年因急停、变向动作易引发关节韧带损伤。此外,青春期女性踝部损伤风险略高于男性,这与雌激素水平影响韧带弹性有关。

青少年骨骼骺板(生长板)尚未闭合,不当运动可能造成骺板损伤。例如,长期进行跳跃类运动的青少年,易发生胫骨结节骨骺炎,表现为膝盖下方疼痛、肿胀。这类损伤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肢体发育不对称,甚至影响身高增长。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因素

准备活动不足:许多青少年在体育课的热身活动仅限于简单的跑步,缺乏针对运动项目的专项准备。例如:短跑前若未充分拉伸股四头肌,起跑时易导致肌肉拉伤;而另一部分青少年可能因过度热身,导致体力过早消耗,增加疲劳性损伤风险。

运动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时间、运动量、运动计划等方面安排不合理。在时间方面,运动中间的休息不足容易导致精力不集中,造成损伤;在运动量方面,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易因超负荷运动受伤,采用统一标准而忽视个体差异的运动方式也会造成运动损伤;在运动计划安排方面,没有根据年龄、性别、运动能力等因素循序渐进地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局部负荷过大:某些运动项目需要反复使用特定部位,如羽毛球运动员每周20小时以上的挥拍训练,易导致肩袖肌群劳损;舞蹈学员长期练习下腰动作,可能引发腰椎峡部裂。这些隐性伤害初期症状不明显,却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结构性损伤。

过度疲劳与恢复不足:运动后恢复是预防损伤的重要环节,但往往被忽视。青少年运动后若未进行充分拉伸,可能会增加肌肉僵硬程度,从而显著增加后续运动中拉伤风险。此外,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延缓组织修复,导致运动损伤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环境与装备的隐患:运动环境与装备的安全隐患往往被低估。凹凸不平的操场、不合脚的运动鞋,都可能成为损伤隐患。此外,潮湿的运动场地、老化的器材(如松动的单杠螺丝)都可能成为运动损伤诱因。

忽视防护装备:部分青少年为追求运动快感放弃佩戴护具,在对抗性运动中(如足球、篮球)极易发生碰撞伤或关节扭伤。

体质差异:肥胖青少年因体重超标,关节承受压力更大,运动中半月板损伤风险较正常体重青少年显著增高;心肺功能较弱的青少年在剧烈运动中易出现缺氧症状,增加晕厥风险。

如何科学预防青少年运动损伤

1.运动前:筑牢安全起跑线

精准热身:根据运动项目设计针对性热身方案。例如:打篮球前重点活动手腕、踝关节,踢足球则需强化大腿肌肉拉伸,使身体各部位适应运动需求。

装备适宜:选择透气、宽松的运动服饰,避免太过紧身、厚重的服饰,以免影响青少年的活动范围和排汗。选择适合的鞋子,如跑步鞋、足球鞋或篮球鞋,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减震效果,避免足部和膝盖受伤。对抗性运动务必佩戴护具,如护膝、护肘、头盔等,可以有效降低运动时碰撞或摔倒造成的伤害。

2.运动中:学会管理风险

个性化运动计划:根据年龄、体能、运动水平调整强度,避免盲目追求“高难度”。例如:小学生应减少长时间耐力训练,侧重趣味性与安全性结合的活动。

关注身体信号:青少年应识别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肌肉持续酸痛超过24小时,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兆;头晕、恶心、面色苍白,需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水分,警惕中暑或低血糖;关节活动时出现弹响或剧痛,可能提示韧带或半月板损伤,需及时就医。

3.运动后:重视科学恢复

及时放松:通过静态拉伸、泡沫轴放松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促进乳酸代谢。

营养补充:运动后30分钟内及时营养补充。①碳水化合物: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缓慢释放能量,防止血糖剧烈波动;②蛋白质:摄入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蛋白粉),每公斤体重需补充1.2~1.6克蛋白质,促进肌肉修复;③电解质:通过香蕉、椰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钠、钾等电解质,维持体内平衡。

如何正确应对与处置青少年常见运动损伤

擦伤: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清洗伤口,清除异物;若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需及时就医并注射破伤风疫苗。

扭伤:急性期(24小时内)立即停止运动,冰敷15~20分钟/次,间隔1~2小时,同时抬高患肢;恢复期(24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配合适度按摩与康复训练。

肌肉拉伤:急性期(0~72小时)停止运动,冰敷并加压包扎,必要时使用拐杖减轻负重;亚急性期(3~7天)可进行热敷、超声波理疗,逐步开始轻柔的拉伸练习(如坐姿体前屈);恢复期(1~2周后)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恢复肌肉功能。

骨折:紧急处理与转送,立即停止运动,避免移动患肢;使用木板、硬板等临时固定骨折部位,减少疼痛与损伤;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进行X线检查与专业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