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建立并维护边界感

作者: 陆艳

什么是边界感

边界感属于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能够清晰界定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一个边界感强的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明确区分“我”和“你”,并平衡好社交距离。边界感并不是指冷漠的隔离,而是合理的自我保护,具有边界感能让个体在享受社交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独立。边界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物理边界:指个体对身体、物品和私人空间的界定和维护,如书桌、日记本、卧室等,这些边界能够让个体感到舒适和安全。在没有获得他人允许时,不应随意触碰或进入这些边界。

情感边界:包括识别和尊重自己的情感反应和需要,并且不为他人情感负责。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同情和尊重他人却不应被他人情感完全影响,个体需保持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因为他人情感而压抑自我。

责任边界:认识到哪些事情是需要自己承担的,哪些是他人的责任,不要将他人的职责揽到自己身上,也不要将自己的职责推卸给他人。

为什么高中学生需要边界感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和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健康的边界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应对人际交往。具体而言,边界意识的建立能够带来以下积极影响:首先,具有清晰边界感的高中学生会建立自我认同,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及目标,这种内在稳定性有助于他们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自我提升,从而促进自我成长。其次,缺少边界感的学生容易出现情绪耗竭、焦虑、抑郁等问题,只有学会合理拒绝他人的不当要求,才能维护心理健康。最后,拥有健康边界感的学生既能保护自我空间,又能尊重他人,从而有效减少冲突的发生,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如何建立并维护边界感

1.自我觉察

学生要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分析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承受极限,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当天的情绪变化、与人交往中的感受,以及内心真正的渴望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能清楚察觉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细微感受,从而确定自己需要守护的边界。

2.勇敢表达

学会用“我”的语言来表达感受,或果断拒绝他人要求,以此建立并维护自己的边界感。勇敢表达能够让他人了解你的边界,例如:“我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这样的表达坦诚且不带指责意味,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语气平和坚定,可以看着对方的眼睛来传达真诚。此外,选择合适的时机也很重要,不要在对方情绪不好或者忙碌的时候表达,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3.尊重他人边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高中生既要维护自己的边界,也要尊重他人边界。当他人表示需要独处空间或拒绝你的要求时,应给予理解和尊重,多换位思考。不越界是对他人边界的最好守护,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4.灵活调整

学会灵活调整边界能让边界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例如:和亲密朋友相处时,边界可以相对放松,多与其分享内心真实想法,但和普通朋友交往时边界就要适当收紧,保持一定的距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