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儿童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 张清靓
特殊儿童往往在生理或心理层面存在一些问题,或视力障碍,或听力困难,或语言缺陷,或智力落后。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还可能导致心理行为异常,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欠缺、道德规范认知受限、社会融入困难,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应通过系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聚焦“一个目标”
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社会交往能力不足,再加上性格方面内向自闭,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为了让特殊儿童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教师应当聚焦“一个目标”,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系统培养其情绪控制、自我管理、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等层面的能力。这种多维度的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潜力。
在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品德、智能、体质、审美、劳动等全方位的教育,为其成长和发展赋能助力。其中,教师要重点提高特殊儿童在生活自理、环境适应、社会交往、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实现自理、自立、自强的成长目标。这一培养过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支持。家长要积极参与特殊儿童的干预治疗过程,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状况,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要加大特殊儿童教育投入,建立专业的康复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而教师应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整合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让他们茁壮成长。
修炼“三颗红心”
在培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过程中,教师应修炼好“3颗红心”——爱心、细心和耐心。
1.爱心:人文关怀暖心田
对待特殊儿童,教师应当充满爱,用爱的火焰照亮儿童心灵、温暖儿童心房。特殊儿童的心灵尤为脆弱,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不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在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都获得提升的条件下,特殊儿童才会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才能去孵化他们心中那颗爱的种子。
2.细心:防微杜渐治未病
特殊儿童的身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往往具有渐进性特征,由细微问题累积演变而成。特殊儿童在社会适应障碍或身心问题形成初期,常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应多留意观察,从日常表现中识别征兆,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便可做到防微杜渐的教育效果。
在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优秀的教师往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以下角度的观察促进特殊儿童发展:一是细心观察儿童日常生活表现,二是细心分析儿童的言行举止,三是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状态。这样做才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通过科学的干预和治疗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疏导儿童心理健康,从而防止身心健康问题恶化。
3.耐心:重复训练促养成
特殊儿童由于身体、心智等方面存在障碍,他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薄弱,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在学习社会适应技能时面对的困难更多,需要的时间更长。譬如,可能刚学会的动作一会儿就忘了,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重复不断地进行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可轻易放弃。教师要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耐心引导特殊儿童调节情绪,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在循序渐进中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采用“三种方法”
1.游戏训练法
游戏作为儿童天性喜欢的活动形式,对特殊儿童同样有重要价值。将社会适应技能训练融入游戏活动,能够以趣味化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这种游戏化的训练形式具有多重优势:既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愉悦心情,又能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儿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譬如,针对言语缺陷儿童,教师可以设计动作游戏,引导儿童边做动作边发音,增强其自身认知体验,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2.任务驱动法
任务具有驱动性,具体的任务目标能对儿童产生诱惑和激励,激发其兴趣和动力。在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譬如,针对社交能力欠缺的儿童,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任务,通过创设超市情境,组织儿童扮演营业员、导购员,并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提出购买某样物品的任务。这种情境模拟为儿童营造了真实又有趣的社交环境,在明确目标导向的帮助下,驱动儿童积极参与活动,激发他们主动进行语言交流、合作互动等社交行为,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社交意识,提高了语言表达及团结合作等综合能力。
3.快乐体验法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发动和促进认知,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要想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教师可以采用快乐体验法,通过创造快乐体验的机会,让儿童感受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其成就感、满足感,树立自信,从而走向自立自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参观博物馆,体验角色扮演,开展作品制作、技能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儿童得以增强情感体验,享受交往的乐趣,并逐渐掌握一些生活基本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