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青光眼
作者: 史佳庆近日,一名“00后”男生前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被检查出左眼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超过60%,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科疾病。我国现行的青光眼临床指南《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原发性青光眼患病人数超过7600万,我国青光眼患者高达2100余万,其中致盲人数已达567万。
何为“青光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医师王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眼压异常(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毫米汞柱)导致视神经受损,从而使视野缺损的疾病,称为青光眼。
王涛具体解释说:“眼睛内部的各种组织,如晶体、虹膜和视网膜在压力范围内会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若长时间超过压力范围,则会引起视神经缺损和萎缩,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永久性失明。”
据统计,由于知识普及程度不足,我国近九成青光眼患者没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
对于青光眼,不少人还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 这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对此,王涛纠正说,青光眼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患上青光眼。
早期症状“有迹可循”
2025年2月13日,一名来自外地的13岁男孩小宇(化名)前往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王涛为小宇检查眼睛时,发现他左眼视神经已萎缩,裸眼视力为0.05,配镜的最佳矫正视力仅为0.3,综合检查结果,小宇被确诊为晚期青光眼。
“小宇的左眼眼压是29毫米汞柱,为青少年发育性青光眼,属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范围,其隐匿性极强,往往容易被忽视。”王涛说。
小宇母亲表示,孩子三年前视力就开始下降,但由于没有伴随疼痛或瘙痒等症状,他们误以为只是近视度数加深了,于是让孩子佩戴了眼镜,却未能察觉到视力下降背后隐藏的危机。
随着时间推移,小宇视力逐渐恶化,直到无法看清东西,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王涛解释:“这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即使进行手术,也只能保持现有的视力状态,无法恢复如初。”
为了挽救小宇的视力,王涛为他安排了全面的检查,并准备进行手术。虽然手术无法完全恢复他的视力,但至少能够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为他保留一丝光明。
还有一位患者也给王涛留下了深刻印象。六年前,不到50岁的林先生来到王涛的诊室。“我在使用裂隙灯为他检查时,发现他的眼睛里长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新生血管,最终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王涛表示。
在患者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若疾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阻塞房角,导致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虽然林先生在那次就诊前的十几年就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但他并未遵照医嘱进行定期治疗。这种不遵医嘱的行为导致了糖尿病病情恶化,进而引发眼底视网膜出血。如果新生血管从视网膜后部长到虹膜房角、再到眼球前部,就会阻塞房水排流,导致眼压越来越高,最后失明。
早期青光眼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迹可寻。宁波市眼科医院青光眼专科主任医师徐晓萍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眼睛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骤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眼科检查。
年轻人不能掉以轻心
青光眼患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据王涛介绍,青光眼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原发性青光眼,在生活中最为常见,主要有开角型和闭角型,与遗传和老化相关;第二类是继发性青光眼,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或者眼球的其他疾病,影响房水排出,导致眼压升高,如眼部炎症、外伤、肿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第三类是先天性青光眼,即生下来就患有青光眼,病情在胚胎或者母体子宫里就存在。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马晓昀介绍,青光眼的典型症状主要是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眼睛胀痛、头痛,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典型症状,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王涛说:“原发性青光眼的开角型青光眼,就属于‘隐匿的视力杀手’。它的特点是发病没有症状,往往刚开始就会被误认为是近视眼加重,从而耽误就诊。早期发现,可用药物联合激光治疗,能得到较好控制。到晚期,会引起视神经萎缩,治疗效果就没那么明显了。”
对于青光眼,不少人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对此,王涛纠正说,青光眼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患上青光眼。
2023年6月,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各大临床及公共卫生专家共同发布的《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白皮书》显示,中国青光眼患病与年龄相关但呈年轻化趋势。
山西省眼科医院青光眼病科副主任医师赵文凤表示,青少年群体患青光眼风险增高,与用眼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高频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使得眼部长期处于过度使用的状态。而暴饮暴食、加班劳累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引发急性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终生、长期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还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是因为人在50岁后,晶状体逐渐吸水膨胀,核硬化,悬韧带松弛,引起前房浅,房角窄,房水循环受阻,进而导致眼压升高。“眼压高,患青光眼的风险就大了。很多患者往往在体检后未能坚持定期复查,感觉不到眼压升高,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有用的视功能,最终导致失明。”王涛说,定期复查极为重要。
早诊早治是关键
青光眼是一种终生、长期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它的治疗取决于不同类型患者眼部的状况,分为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定期复查才能尽早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失。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提高眼底病、青光眼等眼病的早诊早治能力”。
“大量患者对青光眼疾病认识不足,我国对于青光眼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很多患者在初诊时已发展到了中晚期。青光眼可防、可控、可避免,但不管不顾可能导致不可逆盲。重点是发现问题要早诊早治。”王涛表示。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葛坚表示,诊断青光眼的金标准是视神经发生损害,工具就是视神经照相。
目前,青光眼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眼压、视力、房角、眼底视神经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眼底视神经状况的筛查,确定是否已发生损害,而不是单一看眼压或者房角。
青光眼的诊治一直是眼科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其药物治疗占据了重要地位。据王涛介绍,近十年,药物治疗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无防腐剂抗青光眼药物由于不含防腐剂,大幅减少了副作用,提高了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目前,复方制剂是临床上青光眼联合用药的主要趋势,是将2种或者超过2种的降眼压药物通过一定比例进行混合之后得到的一种新型滴眼液,在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同时,还能增加用药效果。”他说。
除医生诊疗外,通过患者自主管理、社区管理等融合防控、共同管理的模式,对于降低青光眼视觉损伤来说尤为重要。
为推进眼科相关医联体建设,2022年初,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启动“青光眼患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项目,基于“市—区—社区”视觉健康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和规范诊治网络+AI眼病筛查智能技术,将青光眼筛查融入社区门诊流程,由全科医生参与患者筛查、诊断、随访和转诊治疗全过程,并由家庭医生担当起青光眼患者的健康管理师,定期跟踪随访、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让青光眼患者在社区家门口就能得到规范化的随访管理。
“除了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如何促使患者在病情早期就能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迫切问题。”王涛说。
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赵俊宏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测试单眼的视力和视野,即遮住一只眼,看看另一只眼是否能看清楚,同时关注余光视野的情况,如果存在异常,应该及时就医、尽早诊治。特别是有青光眼家族史的40岁以上人群、高眼压人群,应定期做眼科检查和随访。
葛坚提示,平时应该爱惜眼睛,包括每天闭眼半小时进行冥想,此举可以调控眼压,保护视神经,还要保证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