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警界“数据神探”:码织千钧网,灯燃一寸灰

作者: 武龚萱

2025年5月26日,连续紧张工作多日后,一等功臣、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突发脑出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不幸牺牲,年仅50岁。闻悉噩耗,妻子张熙泪如泉涌……

一见倾心:这个写代码的民警才华横溢

时间回放至23年前的一天,那是张熙第一次见到戴着眼镜、略显腼腆的万松。

张熙听介绍人说过,相亲对象是武汉市公安局的一个民警。但眼前的小伙,温文尔雅,举手投足尽显书卷之气,与她想象中的公安人员不太一样。

如果说这是外表给予张熙的强烈反差感,那么,接下来万松的表现,更是惊艳到了她。当时,央视招牌节目《开心辞典》正在热播中,对于主持人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屏幕前的万松都对答如流,其才气令张熙萌生爱慕之情。

接下来的交流中,张熙才知道,这个长相儒雅、知识渊博的小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妥妥的理工科学霸。

一对才子佳人,就这样开启了美好的恋情。

2004年,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张熙发现,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丈夫,工作起来却满怀激情。为了尽快熟悉武汉的地形,他经常带着地图徒步丈量武汉城区的大街小巷,记道路,记地标,苦练基本功。科技信息化支队的战友们都称他为“武汉活地图”。

万松标注的地标、记下的道路,都成了他与团队所建的信息化系统里的数据资源,成为支撑一线侦办民警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利器。

据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武汉市公安局民警王勇回忆,2012年1月12日凌晨,武昌辖区发生一起抢劫案。此案性质恶劣,涉案金额巨大,被列为当时市局深化治乱除霸“破小案,保民安”专项行动挂牌督办案件。

在接到相关指令后,王勇与办案民警同勘现场。但让人失望的是,案发现场地处偏僻,没能提取到相关痕迹物证,且视频监控条件十分有限,可用的线索几乎为零。

会商案件时,万松建议扩大侦查范围,创造机会捕捉更有价值的证据信息;同时根据类案规律提出,流窜作案可能性很大,嫌疑人可能已逃往外地销赃。据此,办案人员以案发现场为中心,大胆设定最有可能逃离的两条路线,着手展开分析研判。

对科技民警来说,在电脑面前纹丝不动、熬更守夜、争分夺秒是司空见惯。几个昼夜下来,万松的眼睛模糊了,滴几滴眼药水,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饿了就着榨菜泡面管饱。他紧密结合案情的侦查思路,时刻保持高度敏锐,运用新型技战法,实现案件线索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突破。

终于,4名嫌犯进入侦查视线。信息越精准,对抓捕越有利。万松静下心来顺藤摸瓜,逐步掌握了嫌疑人身份、车辆信息和活动规律。抓捕民警根据科技信息化支队提供的行踪线索,当即将其一网打尽,同时收缴仿64式手枪一支,子弹两发,及时消除了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

此案告破不久,就迎来了万松与张熙的结婚纪念日。当晚,眼睛血丝尚未散尽的万松提议晚餐“上馆子”吃,夫妻俩最终选择了一家火锅店,美美地吃了一顿晚餐。

相处暖心:既是顶梁柱,也当螺丝钉

万松常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又是单位的螺丝钉,两头都得拧紧了。”

有一次,张熙的父亲不慎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老人家最少需要住院两三个月。张熙是个孝顺女儿,但照顾爸爸的吃喝拉撒,并不是太方便。万松主动要求陪床:“我就在爸的病床边搭个铺,这样照顾起来方便一点。”

就这样,万松白天守候在电脑前,用代码守护江城平安;晚上则陪护在病榻侧,伺候着岳父安康。

半夜时,麻药的药劲散去之后,手术后的岳父痛得不停地呻吟。老人家怕吵醒女婿,特地隐忍着,让声音尽量小一点。但万松还是一骨碌从折叠床上爬了起来,给岳父倒水,帮老人按摩,让老人减轻病痛的不适感。同房的病友们得知万松是女婿,都由衷地为他竖起大拇指,护士总夸这女婿比亲儿子还细心。

当好顶梁柱的同时,万松也会踏踏实实地做一枚螺丝钉。

2016年,武汉公安正站在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的历史关口。万松作为同时具备侦查经验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双料人才,被市局选调参与组建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成为初创团队6名核心成员之一。

彼时,公安大数据应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万松参与绘制武汉公安大数据建设蓝图,把侦查经验融入数据分析,推动警务工作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用数据织就起一张平安天网。

搭建平台初期,万松带着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频繁到各分局、各警种和基层派出所调研。“一年时间,我们跑了17个分局、30多个派出所。他让我们带着笔记本蹲点接警台,看民警怎么用数据,缺什么功能就记下来。”民警闵捷回忆,“他说只有知道一线怎么用,后台数据才有灵魂。”

“用数据说话。”这是万松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据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胡欣回忆,2017年,支队写第一份跨年夜安保相关分析报告时,为了核实江汉路的人流预测值,万松带着支队的战友们蹲在指挥中心调出三年的监控录像,一帧帧硬数图像里的人头。

胡欣记得,那份报告里有268个数据,万松拿着计算器挨个验算,发现有个小数点标错了,立刻用红笔圈出来:“不要看这个警力部署只差了0.1%,放到现场就是几百人的安全隐患!”

从那时起,每年从归元寺祈福到国庆节灯光秀,只要是重大节点,支队的伙伴们就一起熬夜。支队每年完成20多篇重要报告,8年攒了160多篇。每个数据万松都认真思考、琢磨。

后来,万松组织支队的民警们把这些经验写成一本教材——《大数据分析与警务实战》,让更多的同行能够通过自学当好一个数据分析师。

有一次去北京参加业务培训,一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老师在讲台上举着这本书,向学员们推介:“武汉公安的这种模式值得学。”胡欣警官听后,鼻子突然发酸——这书的每一章,可都是万松带着大家认认真真打磨出来的。

2018年,武汉公安大数据实战平台上线时,万松带领团队通宵达旦驻守在机房,确保刑侦、治安、交管等各警种的数据互联互通。当系统显示数以千计的民警同时在线使用时,这个平时严肃的技术骨干竟像个孩子一样笑了。

在万松的书架上,计算机专业书籍堆得满满当当,好学善思的他,坐在电脑前,拧着眉,盯着屏幕,干起工作来十分专注。同事们很快发现,遇到难“啃”的骨头,找万松准没错。

“一次,工作系统突然崩溃,严重影响了一线工作,刚下班的万松马上赶回单位,连夜抢修至次日清晨6点。”年长几岁的同事邵勇说。

2024年,万松主导研发的“社会风险预警系统”获评全省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案例。系统运行不久,就成功预警一名走失的精神障碍青年。“我们根据预警信息找到他时,他正往长江边走去。”参与处置的民警说,“这个大数据预警模型,推动了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那天晚上,满身疲惫的万松回到家后,发现妻儿早已经沉睡。儿子的书桌上,还有两道未解的奥数题。万松坐下来,仔细审题之后,便将两道题的解答思路、步骤,工工整整地写在草稿纸上。忙完这一切后,困意上涌的万松这才和衣睡去……

追忆虐心:最爱的人倒在最后担当时刻

篮球场上,万松会故意让儿子三步上篮得分,却在赛后认真分析动作短板;奥数题本里,密密麻麻写着他亲手推导的解题步骤,连草稿纸都折成了整齐的一叠。张熙爱喝的茶,他总能精准控制水温与冲泡时间,茶杯底永远蕴着恰到好处的回甘。妻儿口味的喜好,他总能牢牢记住,工作之余总不忘为妻儿做一顿丰盛的饭菜。

“我走了,上班去了啊!”5月26日清晨6时50分,万松像往常一样俯身在床头轻语。妻子张熙习惯性地应了声“路上注意安全”,却没料到这句日常道别,竟成了夫妻俩的永诀。

早上七点半,青年民警王国栋送完孩子上学,早早到了武汉市公安局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一进会议室,就看见万松坐在桌前,面前堆着一摞文件,正用笔在上面勾画。

“国栋,这几份全量警情研判的报告签好了,赶紧送到相关部门。”万松抬起头又指着其中两份文件说,“这两份要改,我标出来了,修改意见也写在旁边了。”王国栋和万松共事9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提前到岗的身影。

上午10点多,民警胡欣拿着“五一”大客流应对复盘报告找万松签字。虽然报告是万松组织撰写的,但他还是一页页仔细看,每一组数据、每一条建议都反复核对。“要严谨,不能出错,这些报告是要作为市局决策参考依据的。”他皱着眉头琢磨,不时拿起笔修改,口中低声复核着数据和要点。

中午12点02分,万松给同事们发了个通知:“下午4点开周例会,各组准备汇报工作计划。”谁能料到,这竟成了他发的最后一条工作通知。午饭后,同事路过他办公室,透过半掩的门,看见他靠在沙发背上,眼睛闭着,像往常一样打着盹儿。

13点58分,胡欣和王国栋来喊万松去开会。“万主任,该出发了!”胡欣喊了两声,没回应。推开门一看,万松斜靠在沙发上,脸色煞白,怎么叫都不醒。两人慌了神,手抖着拨打120,又叫来民警健康中心的医生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急救。

“万主任,不要睡、不要睡,你醒醒!”救护车上,两人紧紧抓着万松的手,使劲地喊他的名字,可万松始终没有睁眼。

接到噩耗,张熙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火速赶往医院。病床前,她不停地呼唤着万松的名字:“你说过,你绝不会丢下我一个人的,你不能食言,绝不能!”上高中的儿子也赶了过来,伏在父亲的病床上,泪水潸然:“爸,您前天还向我承诺,这个周末亲自给我做小龙虾的,您醒醒,您醒醒啊……”

5月27日凌晨,经全力抢救无效,万松不幸牺牲。

7月4日,在万松去世一个多月后,张熙首次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走了之后,我经常很恍惚。有时一觉醒来,我觉得他还没有走,只是出差去了。”张熙含泪说道。

张熙说,她和万松相濡以沫的23年时间里,他们一共只外出旅游过两次,一次是结婚度蜜月,一次是儿子上幼儿园时。“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和辛苦,比起出去旅游,我们在家里孝敬父母,培养孩子,共享天伦之乐,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说到这里,张熙泪如雨下,“这么多年来,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上、老人身上、孩子身上,万松其实很辛苦,我很愧疚,我没有很好地照顾他。”

参警28年来,万松在技术岗位支撑协破全市重特大案件160余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5次,受到政府嘉奖2次。

7月2日,武汉市公安局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局广大民警辅警学习万松同志的先进事迹和他对党忠诚、勇于创新、一心为民、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

7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关于追授万松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这晚,张熙向天堂里的万松承诺:“你走了,家里还有四位老人,一个孩子,但我还是有信心,能够把工作做好,把父母照顾好,把孩子抚育成才……”

这,就是“中国式”安全感

在技术赋能警务的时代浪潮中,正是以万松为代表的无数技术民警,用忠诚与智慧铸就了平安中国的数字基石。

2025年五一假期,那抹藏蓝色的守护一直在市民与游客身边。成都金牛公安分局信通科民警陈诚的守护有些特殊:“XX路球机要往左45度”“XX路一侧路边改造,三岔路口的探头要上抬10%”“XX街以西的几个探头全部调整方向,那里在封闭施工”……

“我的工作就是‘照顾’好那成百上千个‘摄像头’。”在智慧公安、智慧警务愈发重要的当下,他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全民反诈风暴下,技术民警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南省衡东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民警团队就运用了“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其大数据实战中心在2025年协助破获18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

2025年3月,衡东县公安局大数据实战中心先后接到大浦派出所、洣水派出所反诈“资金快打”的支撑请求。经分析,衡东县内有一个“洗钱”犯罪团伙,利用境外聊天软件与境外上线进行联系,按照上线指示,冒充货主与货车司机在偏僻地方见面,收取、转移被诈骗的资金,再转换成U币为诈骗分子“洗钱”。

技侦民警梳理相关电子数据、视频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海量信息中筛查出团伙身份,很快协助大浦派出所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当场缴获被诈骗资金3.9万余元……

就是这样一群幕后英雄,用代码写就忠诚,用数据诠释担当,让智慧天网既成为打击犯罪的利剑,也化作守护民生的屏障,赋予广大国人以强大的“中国式”安全感。

安全,是向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给予人民的最好礼物。“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电影《战狼2》结尾,中国护照上出现的这几行字,庄严热血,铿锵有力。

编辑/戴志军

690518051@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