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出发!43岁宝妈南北双登珠峰

作者: 绿萝

2025年5月24日,43岁的唐玲登顶珠峰,成为南北双登珠峰湖南第一人的消息冲上热搜。

当网友们得知,这名个子娇小的女子,居然是营收上亿的公司创始人和高管,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时,都惊呼她太牛了——

一心向远,二宝妈热爱攀爬

唐玲来自湖南宁乡的偏远农村,乡野间来去如风的她,热爱探险,敢闯敢拼。

2005年,唐玲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手机业务员。她有股“事儿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的霸蛮劲儿,逐渐从月薪三千干到年薪几十万。

2012年,唐玲生下大儿子乐乐。丈夫黎明是她高中时的恋人,从军队退役后,在银行工作。

2014年,唐玲第一次自驾去西藏,巍峨的雪山直插云霄,她好奇云端世界是怎样的画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家户外公司领队,从四姑娘山的攀冰训练开始,先后攀爬了哈巴雪山、四姑娘山大二三峰等。运动纾解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黎明膝盖不好,不适合高强度的户外运动。唐玲外出期间,他协助管理公司、照顾孩子,小家庭其乐融融。

2016年,唐玲再次怀孕,二胎又得一子。此时,她的事业进入瓶颈期,便大胆决定创业。规划、出差、见客户,她很忙。

一天,大儿子说:“妈妈,最近我睁开眼都看不到你,就想等着你陪我背古诗!”唐玲恨不得沾床就睡,可实在不忍拒绝,陪着儿子背完诗,再打开电脑忙工作……黎明深思熟虑后从银行辞职协助她管理公司,她才有了喘息之机。

女性创业的压力远远大于男性,每当唐玲面对困难,情绪低落的时候,就选择去攀登一座雪山或者高原徒步。吃够了体能上的苦,再想想生活中的苦,就觉得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了。

两口子常带着孩子周末爬山,每年寒暑假有一周时间是一家人的户外时光。大儿子乐乐三岁多就爬武功山,他们走过大漠、草原、太行山、神农架、湘西北……

走神农架时,连续几天的大雨,山路异常泥泞,两个儿子无数次跌倒。小儿子摔倒时擦破了皮,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妈妈在一旁鼓励他。他爬起来依旧往前走,直到走出70多公里的森林,他们已经变成了泥人。那些山野里美丽的高山杜鹃,棉花糖一样触手可及的云海,如灿烂的灯火留在了他们小小的内心世界。

2022年7月,唐玲开始挑战新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极低的含氧量,零下30℃的酷寒令人生畏,她一步三喘,甚至在7100米海拔冲击顶峰时一度失忆。等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还在艰难地行走,这就是可怕的意志力!她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爬上去,使生命变得强大。

直到阳光穿过云层,她终于看到登顶的标志和等待她的队友!唐玲终于站在了慕士塔格顶峰,晋升为国家体育总局认可的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这也意味着她获得了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资格!

2022年12月,唐玲参加了珠峰集训队,学习专业的攀冰攀岩技能。停了两年的珠峰攀登消息在网上发布时,她蠢蠢欲动!但想到丈夫,再想到两个孩子,她又很犹豫。“想去就去吧,家里有我呢!”登珠峰充满了艰难险阻,黎明内心惴惴,但他洞悉唐玲的内心。唐玲欣慰不已,她认真做攻略,加强体能锻炼。

珠穆朗玛峰的传统登山路线有南北两条,南坡尼泊尔商业线路成熟,服务机构选择多,价格也相对便宜,最主要的是北坡需要8000米攀登经验,唐玲决定先由南坡登顶。

出发前,她做了大量的体能拉练。2023年4月7日,唐玲整装待发。此去要近两个月,比之前任何一次户外出门时间都要长,也更艰巨。

唐玲叮嘱黎明:“我怕联络不便,你们随时关注我的微信朋友圈,我会尽可能更新动态,与你们同步我的情况。”“那我们就跟着妈妈云登珠峰,给她呐喊助威。”家里的三个男人齐齐为自己加油,唐玲充满了力量。

首登珠峰,“追逐光,成为光”

在海拔4350米的丁波切营地,夜里,唐玲透过窗户望着璀璨的星空,一路的辛劳和疲乏在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冲击下,消失殆尽。

徒步罗布崎的途中,4900米海拔的垭口,唐玲看到了飘扬的经幡和玛尼堆,还有遇难登山勇士纪念碑群。当看到中文字碑的瞬间,她伫立观看,那些关于梦想、勇气和牺牲的故事很动人,她泪流满面。唐玲将脖子上的哈达献给了勇士,深深地鞠躬……

2023年4月16日,唐玲终于到达大本营。此时她得知,修路队三名夏尔巴人遭遇雪崩被深埋冰川,她的心揪得紧紧的。前路凶险,可她却不想退缩。海拔6400米处,唐玲整晚失眠、拉肚子,第二天一早,脸肿得像个包子,这是强烈的高原反应。浑身不适之下,唐玲无比想念家人。

她花了200美元买了10G的WIFI流量,给丈夫打去视频。画面接通的瞬间,她鼻酸了。黎明搂着俩孩子,一句句关切:“现在环境怎么样?高反能适应吗?”信号时有时无,画面卡顿,唐玲满腔情绪不知从何说起。孩子们对她身后的巍峨雪山接连惊叹:“哇!好美好高的雪山。”

大儿子叮嘱:“妈妈,安全第一,有把握才冲哦!”唐玲含泪承诺:“妈妈一定会好好的,回来给你带一块珠峰的石头。”家人给了她力量。经过休息、调整后,她决定继续冲刺。

然而在海拔7100米昆布冰川处,唐玲又因干燥被昆布咳击中,不多久,因胃口不适,免疫力下降,痔疮发作,连续20多天便血。因西伯利亚飓风,大家在大本营休整,登顶窗口期看似遥遥无期。平日总在与时间赛跑,突然的闲适让唐玲有些不适应。

有天夜晚,她做了个梦,梦见大学同学的女儿和她一样高了,但全然认不出曾经抱过她的自己。孩子懵懂摇头的画面反复出现,想到自己忙忙碌碌,忽略了家人、亲人、朋友的深情,唐玲让在山下休整的朋友帮忙买了100张明信片。收到后,她用了整整三天时间给家人和朋友写卡片。

当向导发出冲顶的号召,唐玲状态回升。在海拔7300米,他们遇到一个登山者,靠在那里一动不动。她问向导他们能不能帮帮他,向导神色黯然。她懂得,这位登山者已遇难。

默哀片刻后,唐玲继续前行。越往上,她的状态逐渐被激发。冲顶日,唐玲远远冲在前面,在同队中第一个登顶成功!她带着上千人的签名祝福站在地球之巅,感受如此壮美的景观。

撤退是更大的考验。唐玲遇见头天晚上一起聊天的队友正往上赶,但一个小时不到,她得知对方坠亡的噩耗,心头沉甸甸的。

唐玲小心翼翼抓住索绳,依次扣好锁扣,以防滑坠。几乎垂直的冰面上,一不留神就会滑出数米开外,丝毫不能马虎。

返回珠峰大本营后,确定自己身在安全区,唐玲马上向家人报平安。视频一接通,丈夫反反复复说:“平安就好平安就好!”大儿子看到妈妈的时候,眼眶都红了。小儿子最兴奋:“妈妈,你真的登顶成功了吗?太棒了!”

这一路,唐玲见到过很多生死,更懂得了亲情、友情的珍贵。她和丈夫说,等回到长沙,要和所有的家人朋友都好好聚聚,把曾经没有说出口的心底话都说给他们听。黎明含泪点头:“好,我们等你回来。”

返程时,唐玲在加德满都给家人和朋友们买了礼物。丈夫带着孩子去接机,一见面,他们便飞快奔向彼此!唐玲和丈夫、孩子们分享着一路见闻。黎明不自觉地攥紧她的手,两个儿子感叹道:“真的好危险啊……”唐玲笑着说:“妈妈惦记着你们,所以万分小心。我可是说好回来和你们一起庆祝我40岁生日的!”

回长沙的第三天,是唐玲40岁生日,黎明和同事精心布置了会场。唐玲给家人和朋友奉上卡片和礼物,大家紧紧相拥……

大儿子所在的学校邀唐玲分享她登顶珠峰的故事。唐玲的演讲完毕后,同学们各自写了一张感想卡片给她反馈。其中,大儿子写道:“追逐光,成为光。”她感动落泪。

再次登顶,人生处处有风景

回来后,唐玲把周日设为家庭活动日。这一天不安排孩子上任何兴趣班,一家四口去户外游玩。意想不到的是,丈夫黎明也渐渐喜欢上了户外,在朋友圈大晒美景。

2023年底,公司年会点名要唐玲出个节目。丈夫提议,“读书那会儿,你不是最喜欢汪国真吗?要不朗诵诗歌?”唐玲朗读了她最爱的那首诗《我喜欢出发》。

在唐玲心中,她对于攀登的热爱何尝不是如此,征服了一座山头,又开始向往未知的所在。

她再次观看了电影《攀登者》。1960年,中国人历经千难万险,为证明珠峰是中国的领土,在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等情况下,靠强大的意志力登上世界屋脊。她也想像重走长征路一样,从北坡登顶!

唐玲提出想法后,黎明没立即应允。他做了功课,获知北坡最近数年的攀登数据尚可,鲜有遇难者,勉强同意了。但他提出儿子面临小升初,建议唐玲用这一年的时间加强训练,更加稳妥。

丈夫言之有理。2023年底,唐玲加入了湖南省登山队,接受更专业系统的攀登训练,还参加了马拉松长跑,积蓄体能。

2024年五一假期,一家人前往太行山徒步,以此当作大儿子12岁的成长礼物。

2025年4月,唐玲再次出发,挑战珠峰北坡。

发起冲刺前,狂风如刀子般削过眼周,出发没多久的她明显感觉到状态没有登南坡好。冲顶当日更是突遭大风,一二三台阶处,阻塞了不少登山者,时间严重延误,体能消耗巨大。

8800米附近,向导因时间压力,急躁地拉着唐玲的锁扣,要她强行超越同行者,一下打乱了她的呼吸和攀登节奏,导致剧烈喘息,体力迅速透支。向导还在不断催促:“你再不快点就要关门了!”莫大的委屈、恐惧、绝望涌上心头,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厚重的面罩让她无法呼吸,眼前发黑,大脑一片空白。唐玲开始剧烈地喘,身体不受控制地踉跄……瞬间,她仿佛闻到了死亡的气息。万幸,向导迅速冲过来扶住她,一边道歉一边拼命拍打着她的后背帮忙顺气。

唐玲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调整呼吸节奏。此时,珠峰之巅,近在咫尺。她告诉自己,不能就此放弃,哪怕慢得像蜗牛,也要一步步地向上挪移。向导也不再催促,只默默地跟随,帮她操作锁具,用眼神和简单的话语鼓励她。唐玲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涌出来。

狂风夹着雪粒子拍打着几乎没有知觉的双颊,她环顾四周,群山在脚下无尽绵延。“珠峰,我又来了!”终于,唐玲再次登顶成功!

这一次,她不似上次激动、喜悦,因为她深知,自己只完成了一半任务,顺利撤退才算成功。温度很低,唐玲明显觉得自己的体能不敌两年前,膝盖、脚趾剧痛肿胀。

在8600米处的陡峭横切路段,因路绳松弛,唐玲的身体瞬间失控,向下坠落五六米!在近乎垂直的冰壁上,这足以致命。

万幸,她次次严格地把安全锁紧扣在路绳上。就是这看似简单的“挂锁”动作,在千钧一发之际死死拉住了她的身体,让她得以悬停在悬崖边缘。向导奋力把她拉了上来。唐玲双腿不住发抖,心怦怦直跳。

家人在焦急地等待着她报平安。她不断告诉自己冷静。当唐玲成功回撤大本营,见到了很多上山时的熟悉面孔,大家互相拥抱,祝贺。她给丈夫、儿子打电话:成了!他们也很激动,这一次,他们同样等着她回家。

一觉醒来,唐玲发现自己成为湖南首位双向登顶珠峰者的消息已登上热搜。两次登顶珠峰让唐玲更加深刻体会到,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下山时,她做了好多决定,包括资助藏族向导女儿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把公司的收益拿出一部分做公益等。还有,原来她想等退休后写一本自传,如今她不想再等了。

回到家,即便再忙,唐玲都会早上5点多起床给儿子做早餐。黎明体贴地让她忙完后睡个回笼觉,坚持自己开车送儿子上学。

唐玲站在阳台上,看父子俩赶路的样子,心中踏实笃定。人生有无数个山峰要攀登,事业的,家庭的,她不再迷茫,因为只需发力向前,远处自然有风景!

编辑/余映

2472256435@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