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的“故事会”
作者: 黄新生20世纪90年代,为谋生,我和丈夫南下打工。当时,我的上司也是湖南人,她得知我是县一中的毕业生还能写东西,便特意提拔我为品质管理员。
这是文字第一次带给我不一样的收获。那时候,工作忙碌之余,我就会去工厂附近的书报亭看《知音》等杂志,纾解生活的疲惫。
后来,我和丈夫回老家摆摊卖菜,每天起早贪黑,特别辛苦。在那段清贫又艰苦的日子里,我写下了长篇小说《青春梦》,后被《怀化商报》连载。文字,又一次治愈了我。
丈夫意外去世后,我带着2岁的二宝再次南下去打工。这次,我去了广州,进了一家婚纱制作厂,每天在流水线上忙碌着,不眠不休地赶货,挣着那分分毛毛的钱。
我们宿舍离厂房大概有一公里的距离。吃完午饭,从宿舍返回厂房的途中,会路过售卖各种小商品的小店铺小摊位。这些店铺和摊位中间,夹着一家小书店。小书店门口摆满花花绿绿的杂志,每次路过,油墨清香都直往我鼻子里钻。
午休的半个小时里,工友们会三五成群地去逛逛各种摊位,买小饰品小零嘴;谈了恋爱的工友,悄没声儿地去电话亭跟对象煲电话粥。只有我,每天都往小书店里钻。小书店门口的《知音》是我必蹭的读物。
每次蹭读,我都极其小心,生怕弄脏或弄卷了书页后,老板不好售卖。午休的半个小时阅读,足够消除我一整天的疲惫。假如中午没读完,下午下班了再过来接着读。
大概我蹭读的模样显得很心虚,也可能我经常准时出现在小书店,老板记住了我,一个老来蹭书读的女人。每次去书店,他都面无表情地看着我,看得我脸发烫。可我实在囊中羞涩,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杂志,只能厚着脸皮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有时候,在流水线上真的累成了狗,神思恍惚时,想想书店里一期接一期的杂志,我瞬间就来了精神:再坚持一会儿就下班了,我就能去阅读它们了。
大概是读得多了,催生了倾诉欲。每次看完《知音》上的励志故事,我总忍不住跟工友们分享。我们厂是做婚纱的,一个车间十来个人,分工协作。一件婚纱的利润是上百件甚至上千件成衣的利润,得慢工出细活,急不得。所以,车间的气氛总是沉闷又单调。每天下午上班,时间稍长,大家就容易头昏脑涨。这时候,就轮到我展现人生的高光时刻了。我将中午在小书店蹭读的故事娓娓道来,车间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厂里那个高傲美丽的靓女阿兰都对我刮目相看了。几个已婚的同事更是追着问:“新生啊,今天下午更新故事吗?”我笑着说:“几天更新一期嘛。”江西小帅哥说:“黄姐,你讲的故事真好听!”
我有些小得意,不过,我还是会谦虚一下的:“不是我讲得好,是《知音》里的故事写得好。”后来,阿兰成了我的铁杆迷妹,为了听故事,她干脆把她的钉珠台移到了我的排花台旁边。
连老板都忍不住说:“黄姐,你把《知音》读完再来上班!迟到一会儿没事的,记得回来要讲给大家听哦。”
如今,回想起在南方打工的日子,竟也不觉得一个月休息两天、一天干十一个钟头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们苦中有乐,大家因为我爱读《知音》,也把我当成了知音。
重庆人大才被爸妈逼婚,结婚后他就跑来南方,已经三年没回去了。川妹子秀芳爱上一位高中学历的帅气男孩,结婚后,她在广州,丈夫在北京,秀芳爱婚纱制作,丈夫爱北京,分隔两地,心愈来愈远,可她舍不下喜欢的工作。靓女阿兰的婚姻一波三折,最后跟老家的一个男孩结婚,不过不是她想要的爱情……
那些日子,在忙碌的缝隙里,大家跟我讲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心情,他们的得到和失去。
后来,大才说他争取把老婆从村里带出来,秀芳说要找个时间去北京跟老公好好沟通。阿兰说,《知音》里的故事教会她要珍惜眼前人,她要跟新婚丈夫好好培养感情,再生个宝宝,一家人把平淡的日子过好就很幸福。
而我,因为二宝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带着他回了长沙,干起了环卫工和街边小裁缝。
如今,我圆了作家梦和大学梦。当初那些工友,人生也都有了归处。
或许,就像《知音》杂志里的大多数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样,我们的人生,也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圆满。
编辑/张亚萍
25528128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