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女生痛经保健攻略
作者: 谭继元
青春期女生常被痛经困扰,月经期下腹疼痛,还可能伴随腰酸、恶心等不适,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为何会痛经?又该如何保健?本文从认识痛经、了解原因、掌握保健方法3个方面详细解答。
认识青春期女生痛经
痛经就是女性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可能是痉挛性、胀痛或隐隐坠痛,部分女生会腰酸,甚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一般月经前1~2天开始痛,来潮第1天最剧烈,之后逐渐减轻,持续2~3天。这种周期性的疼痛会影响青春期女生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因为痛经上课分心,甚至不得不请假休息。
痛经的三大主因
1.生理因素
前列腺素过多: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时,身体会产生前列腺素帮助子宫收缩排血。但如果前列腺素分泌过量,子宫会收缩过强还伴随血管痉挛,疼痛感自然加剧。
子宫发育相关问题:子宫位置异常比如后位子宫,或者子宫颈口较窄,都会让经血排出不顺畅。子宫为了把经血排出去,会加强收缩,引发持续的疼痛感。
内分泌不稳定:青春期内分泌系统还没完全稳定。雌激素水平过高,子宫肌肉容易变得敏感,稍微收缩就可能带来明显的痛感。
2.心理压力
青春期女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情绪波动较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大脑对身体的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子宫对疼痛的敏感度会升高。
3.生活习惯
饮食偏好:一些青春期女生喜欢冷饮、冰淇淋,若月经期吃太多生冷食物,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出现痛经。过多摄入辛辣食物也可能刺激子宫,引发或加剧痛经。
受凉受寒:青春期女生冬天穿得太少、露腰露脐,夏天长时间待在低温空调房,腹部受凉后,盆腔血管会收缩,经血排出受阻,引发痛经。
运动不当: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慢,月经期子宫充血水肿加上经血排出不畅,很容易出现痛经。同时,剧烈运动,会让子宫充血加重,也容易引发痛经。
青春期女生痛经保健攻略
1.饮食调理
温热饮食为主:月经期应以温热饮食为主。可以选择温热舒缓饮品,如红糖姜茶,几片生姜加一勺红糖煮5分钟,趁热喝下去,可以缓解痛经;或玫瑰花茶,上课间隙喝一杯,花香能让人心情放松,对缓解情绪紧张带来的痛经有帮助;如果不喜欢姜的味道,也可以用桂圆、枸杞煮水喝,同样有温补效果。平时多吃豆类、菠菜、动物肝脏等,补充铁和蛋白质,预防月经期贫血。
避开生冷刺激:冰淇淋、冰奶茶这些冷饮,月经期最好不吃。也不要摄入辛辣的火锅、辣条等刺激食物,减少痛经。可以把零食换成温热的红枣、桂圆,既能解馋又能补气血。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做好腹部保暖:平时可以穿高腰内裤或保暖背心护住腰腹,睡觉时别让肚子着凉。月经期准备一个热水袋,灌40℃~50℃的温水,用毛巾包好放在下腹部,每次敷20分钟左右,温度下降了就换热水,能明显减轻子宫痉挛。空调房里记得披件薄外套,别让冷风直接吹到肚子。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周末也别熬夜。熬夜会让身体分泌更多压力激素,反而加重痛经。午休时可以闭目养神15分钟,让身体稍微放松。学习时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注意个人卫生:卫生巾要选择正规品牌,量大时2~3小时换一次,量少时也别超过4小时,避免细菌滋生。清洗外阴时用温水轻轻冲洗,从前往后擦,别用毛巾使劲搓揉,更不要用市面上的私处洗液,以免破坏阴道自身的防护屏障。
3.运动管理
日常适当运动:每天放学可以和同学一起散步20分钟,边走边聊天,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活动身体。周末在家做简单的瑜伽动作,如猫牛式、婴儿式,能拉伸腹部肌肉,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跟着视频学几个基础招式,坚持练习能增强体质。
月经期轻度活动:月经期间别一直躺在床上,可以在房间内缓步慢走,做些简单的拉伸,如双腿伸直坐在床上,身体轻轻向前倾,拉伸背部和腹部。
4.心理调节
正确看待痛经:青春期女生要正确看待痛经。可以把月经周期记在日历上,提前做好准备,比如,痛经前几天就开始注意保暖、调整饮食。痛经时可以通过听喜欢的音乐、看轻松的漫画,转移注意力。
寻求外界支持:妈妈或姐姐如果有痛经经历,不妨跟她们聊聊,获取实用的经验。也可以寻求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可以申请暂时调整座位到靠近暖气或空调的位置,或者课间多休息一会儿。和好朋友互相分享经期保健方法,比如,一起泡玫瑰花茶、相约散步,既能缓解压力又能增进感情。
5.合理使用止痛药
如果痛经实在难以忍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在疼痛刚开始时就吃,效果更好。这类药物通常4~6小时起效一次,一天不可超过规定剂量,避免长期依赖。需要注意的是,止痛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痛经,如果连续几个月都痛经严重,最好去医院检查治疗。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青春期女生在月经期可能会出现痛经。从饮食、生活习惯、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做好保健,可以缓解痛经,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尝试热敷、休息、放松心情等多种方法后,痛经症状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时前往医院妇科就诊。医生将通过专业检查,排除继发性疾病因素,提供科学、个性化的缓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