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青少年麻醉

作者: 王安柱

带你了解青少年麻醉0

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对麻醉的影响

1.生理特点

麻醉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的意识消失、痛觉阻滞、肌肉松弛和反射抑制的医学技术。对于12~18岁的青少年患者,麻醉的应用需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特点。青少年的大脑皮层仍在发育,神经髓鞘化过程尚未完全成熟,这影响了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此外,青少年的基础代谢率比成人高15%~20%,心率平均比成人快10~15次/分钟,这些生理特点要求麻醉方案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2.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同样对麻醉过程有着显著影响。首先,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未知事物往往存在较多的恐惧和焦虑。面对手术和麻醉,这种情绪可能会被放大。例如:他们可能会对手术过程中的疼痛、麻醉后的恢复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感到担忧。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麻醉的诱导过程,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麻醉的平稳性。其次,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自身形象和身体完整性较为关注。手术和麻醉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担忧,例如:担心手术疤痕会影响外观,或者担心麻醉药物会对身体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对自身形象和身体健康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术前的心理状态和术后的恢复。此外,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相对成年人可能较弱,对手术和麻醉的心理创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因此,在麻醉过程中,除了生理上的监测和管理,还需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对手术和麻醉的信心。

常见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全麻):通过静脉或吸入麻醉药使青少年进入类似深度睡眠状态,全程无痛、无意识,适用于时间长、创伤大的手术,如脊柱侧弯矫正、阑尾切除术。

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在脊椎间隙注射局麻药,仅下半身或腹部麻醉,青少年可保持清醒但无疼痛感觉,适合下肢骨折、睾丸手术等,可减少全麻用药量,加速术后恢复。

局部麻醉:手术部位局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疼痛传导,适用于包皮环切、小肿物切除等短小手术。

麻醉术前准备

1.家长需配合的关键事项

麻醉术前准备中,家长应全面告知医生青少年的病史,包括过敏史(如药物、食物过敏)、既往手术麻醉史、慢性疾病(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近期用药情况(如感冒药、退烧药)。

同时,青少年应严格禁食禁饮,例如: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如面包、米饭);术前2小时可少量饮用清水(≤5ml/kg):术前6小时禁食牛奶。青少年未禁食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引发吸入性肺炎。

2.青少年的心理调适

术前沟通时,家长可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麻醉:“就像睡一个特别的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同时通过听音乐、玩游戏等方式分散注意力;若仍高度紧张,可请心理医生介入。家长自身需保持镇定,避免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麻醉术中监测

在麻醉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通过多参数监护仪对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及麻醉深度(如BIS值)等核心指标进行实时、连续监测。任何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如心率>120次/分、血压<90/60mmHg、血氧饱和度<90%)将立即触发分级报警,医生会立刻调整用药、补液或者处理异常,同时把所有数据和操作自动记下来,全程守住青少年患者的安全。

麻醉的术后护理

1.麻醉苏醒期注意事项

体位管理:青少年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疼痛评估:医护人员使用面部表情评分法(如Wong-Baker脸谱)评估青少年疼痛程度,必要时使用镇痛泵。

恶心呕吐处理:若青少年发生呕吐,立即将头部转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

2.饮食与活动指导

饮食过渡:青少年苏醒后2小时可少量饮水,无恶心呕吐后,逐步过渡到清流食(如米汤)、半流食(如粥)、软食。

活动建议:家长应鼓励青少年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但是应注意,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3.长期随访

认知功能监测:若手术时间>3小时,术后1个月内评估记忆力、注意力变化。

心理支持:对手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高风险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麻醉常见误区

1.误区一“全麻会让孩子变笨”

现代全麻药物(如丙泊酚、七氟烷)的半衰期仅为2~4小时,术后24小时内95%以上的药物会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排出体外,体内残留极少。单次、短时间(<3小时)的全麻对3岁以下儿童的大脑发育无长期不良影响。家长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时长和麻醉方案,避免因过度担忧而延误必要手术。

2.误区二“局部麻醉比全麻更安全”

部分家长误以为“局麻比全麻更安全”,但麻醉方式必须根据手术类型、青少年患者状况和医疗条件综合决定。局麻仅适用于体表小手术,且要求患者高度配合;若用于深部或复杂手术(如关节、腹腔手术),青少年患者可能因疼痛挣扎导致神经损伤或手术中断,全麻则能完全抑制疼痛和应激反应,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尤其适合长时间或高风险手术,且术后心理创伤更小。

3.误区三“术后疼痛忍忍就过去了”

传统观念认为“术后疼痛忍一忍能锻炼意志”,但未控制的疼痛会抑制免疫、升高血糖、延缓愈合,并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青少年对疼痛更敏感,急性疼痛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现代镇痛采用多模式联合(布洛芬、曲马多、局麻药)、个体化剂量及冷敷、音乐、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手段,既能有效缓解疼痛,又减少副作用,家长应摒弃忍耐误区,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实施科学镇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