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儿童用药安全
作者: 刘婧娜
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处于发育阶段,对很多药物不耐受,所以要按照儿童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治疗用药,适时调整用药剂量,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通过科普和宣传合理用药知识,能够让家长了解正确的儿童用药方法、用药注意事项。本文介绍儿童常见用药误区,如何安全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希望能提高家长对安全用药方法的了解,帮助儿童尽早恢复健康。
常见的儿童用药误区
1.用药形式误区
部分家长会将药物溶入到汤粥、饮料、牛奶中送服,通过这些饮品掩盖药物的苦涩味道,提高儿童用药的配合度。然而,牛奶、饮料等饮品中的物质,可能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降低药效;还可能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对身体造成损害。
2.私自调整药物剂量
为了让儿童尽早恢复健康,部分家长可能会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如加大用药剂量,增加用药频次等。不按医嘱用药,不合理地调整用药剂量会影响药物效果,甚至危害身心健康。
3.随意联合用药
部分家长在未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情况下,自行同时给孩子使用多种药物,期望“好得更快”或“更保险”。这种做法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不同药物成分可能在体内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导致药效降低(延误治疗)或毒副作用显著增加(如肝肾损伤、严重过敏、胃肠道不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
成分重复与过量中毒:许多复方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含有相同活性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随意叠加使用极易导致单种成分过量中毒,后果严重。
加重脏器负担: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代谢和排泄药物的能力有限。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会大大超出肝、肾代谢能力,显著增加肝损伤、肾损伤的风险。
4.认为中药绝对安全
很多人对中西医药物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西医药物毒副作用强,中医药物绝对安全。事实上,中药成分复杂,同样存在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切勿因认为“中药温和”就自行给孩子加用。
5.自行停药
药物起效需要时间,家长可能因儿童症状暂时好转就擅自停药。比如,在服用抗生素时,疗程不足会残留耐药菌,导致感染复发或加重。家长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坚持用药至规定天数,才能彻底清除细菌、避免二次感染,真正保护儿童的健康。
6.滥用维生素
很多家长为了促进儿童发育,会让他们服用大量维生素、营养剂。然而,绝大多数维生素都不需要额外补充,因为均衡的日常饮食通常已能提供儿童所需的维生素与营养物质。儿童身体营养需求往往会受到年龄、体型、成长发育状态等因素影响,只有存在严重挑食、饮食结构单一的儿童才可能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即使发现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也要按照检查结果决定补充哪一种维生素,切不可盲目服用。
儿童如何安全用药
药物选择与适应证:为了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家长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确保药物适应儿童病情。同时,应考虑儿童个体差异、药物禁忌证、适应证等,保证儿童用药治疗的安全性。
精确剂量与用法:用药剂量与用法决定着儿童用药安全,家长应按照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特点确定药物剂量,保证用药方法的合理性,这不仅能提高用药治疗效果,还能规避不良反应。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当儿童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成药、保健品)时,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可能改变药物的疗效(如药效减弱或增强)或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家长要警惕各类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遵医嘱用药,或使用药物前咨询医师和药师,防止因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导致疗效降低或意外伤害。
儿童常见病症的用药注意事项
1.发热
体温≥38.5 ℃且儿童明显不适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以上适用,2月龄以下禁用);有热性惊厥史、心脏病或慢性病的患儿,不必拘泥于38.5 ℃,应提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后鼓励儿童少量多次饮水,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精神差、出现皮疹或呼吸急促,应及时就医并做血常规,明确病毒或细菌感染;切勿自行联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重复用药或剂量超标。
2.腹泻
腹泻是指每日大便次数超过3次。当儿童出现腹泻症状时,家长可以让儿童使用止泻药物、补液盐等药物,减少脱水情况。易蒙停是常用的止泻药物,不仅能减少肠道蠕动,还能对肠道平滑肌收缩产生抑制作用。在用药时,建议初始用药剂量为2 mg/次,服药时间为饭前半小时。蒙脱石散也是常用的止泻药物,有效缓解食欲不振、久泻不停、腹痛腹胀等症状,通过吸附肠道水分以缓解腹泻。
3.水痘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如果水痘已经破溃,可以局部涂抹甲紫(1%),防止皮肤感染。如果水痘没有破溃,可以使用碳酸氢钠(5%)、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处理。对于儿童水痘的治疗,家长可以使用化毒散、板蓝根冲剂等药物,具有凉血、解毒、清热等功效。用药后,如果儿童水痘症状仍未得到缓解,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重视儿童安全用药,能够减少错误用药等情况,加快疾病康复进程,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家长要充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减少儿童用药误区,并在医生指导下尽快控制病情进展,促进儿童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