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符利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固的学生群体。因此,网络时代要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开展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可以设立定期的心理健康课程,专业心理老师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绘画心理治疗、沙盘等形式的课程,帮助学生排解压力、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学习人际交往和应对消极情绪的技能。
2.开设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资源共享方面上的巨大优势,开设符合学生当下心理发展水平的公开课,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并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主题课程,如情绪管理、青春期问题、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等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设立专题科普,如网络成瘾、考试焦虑、网络信息的甄别与筛选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线上科普、也可以通过文章、动画等形式传递心理学专业知识。在科普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当下主流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扩宽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广度、延伸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深度。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与资源库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与资源库,保存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整合在一起,集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百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者咨询师在线解答问题一体,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资源获取过程中的效率。为了加强平台的全面性与功能性,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可仿照常用软件设立多个板块,如心理论坛、家校沟通、心理咨询等内容。
设立心理健康评估和反馈机制
1.使用心理问卷或量表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依托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评估系统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测量工作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心理评估效率。学校可应用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统一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定期筛查需要心理援助的个体。心理健康量表也是衡量心理咨询与援助工作效果的标准化工具。将传统纸质的、人工施测并统计的工作转移给程序算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即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用户,同时匹配推荐用户可能需要的相关资料。极大样本量的统计可以分析出学生群体当下最核心的需求和困扰,学校可以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进行专题科普,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2.收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与需求
学校可以在讲座、心理课等活动后通过专门编制问卷了解学生有何收获、理论知识是否帮助自己解决了实际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学校向学生了解他们当下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所希望的未来健康辅导方向,也可以使用在线投票的形式决定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最后对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直观的反馈报告,指导接下来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向。
完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
1.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辅导不应该只局限于让学生走进咨询室与老师定期开展沟通这一种形式,语音电话、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都是获取咨询服务的有效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建立线上咨询服务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健康辅导。
2.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
对于有社交障碍、网络成瘾等特殊问题的个体,要长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密切联合老师和家长共同提供支持和干预,鼓励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发现并满足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老师和家长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支持计划,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通过不断训练,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个体,学校应该建立和医院的联系,心理老师应进行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加强学校和其他场域的联合教育
1.构建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
学校应该联合家长共同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以不同身份都能够获得良好自我感的环境建设。对此,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的竞赛活动,开办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科普讲座,通过互联网组织家委会。在教育平台中,家长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平台把握学校的动态、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学校应该通过以上方式向家长传递建设性的教育理念、教授科学有效的沟通方式。针对学生常见问题,如早恋、叛逆、情绪问题等,家长首先应该对这些问题有科学的认识,接下来采取积极的沟通态度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学校联合社会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联合信息技术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学专家教授等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在每年五月份的心理健康月,学校可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请医院心理科医生入校进行讲座和咨询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到校外参与心理相关社会活动,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体会和认知。
网络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全面性、及时性和个性化。教育内容需覆盖多个维度,包含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容易产生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问题以及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求学校和心理辅导老师能够迅速识别并解决学生因网络问题引发的心理困扰,如网络成瘾、信息过载焦虑等,利用在线平台提供即时咨询服务,同时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特别是对于那些特殊或严重问题的个体,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此外,还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