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物理中的声音秘密,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
作者: 李红玲
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作为大众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物理现象,蕴含着诸多奥秘。在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声音”不仅是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理想切入点。
捕捉生活中的声音:探究起点
声音不仅是物理现象,也承载着个人情感和记忆。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询问学生:“什么声音会让你感到快乐?什么声音让你觉得不安?”鼓励学生分享与特定声音相关的个人小故事。例如:有的学生听到家人的呼唤、喜欢的歌曲会感到快乐;有的学生听到突然的巨响、某种警报声会感到不安。通过分享,学生不仅能具象化理解声音与情感、记忆的联系,还能在交流中发现,同样的声音在不同人心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触感”和意义。当学生开始关注自己与声音的关系时,会自然而然地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声音会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声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并对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产生疑问。例如:“为什么敲击音叉后能听到声音?为什么人在山谷中喊叫会有回声?为什么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这些问题源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直观感受转化为科学问题,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否需要介质传播?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探究物理现象的起点。
实验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萌发探究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声音”需要基于生活化的认知优势,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通过自身的听觉体验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实验活动,如敲击音叉引导学生观察其振动频率、用纸杯和棉线制作简易电话,或轻敲不同材料表面让学生比较声音的变化。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门槛,也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育核心素养:升华实验探究精神
将抽象的物理理论与具体的声学现象相结合,能促使学生更自然地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过渡,从而深化对物理学科的整体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既培养了科学思维方式,又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了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从对日常声音现象的好奇,提出科学问题,到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最后理解声音的物理本质,这一完整过程即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探究声音秘密的过程中内化了“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体会到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与价值。这种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探究经历,能够有效地将实验探究精神的培养融入核心素养提升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成长为具备科学素养、善于思考和动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