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造反”,能成功吗?
作者: 陈佳骏 李亚琦进入7月,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导火索是国会近日通过的名为“大而美”的预算和解法案,该法案将联邦赤字推高至惊人的2.5万亿美元并削减电动车补贴。作为特斯拉创始人以及致力于削减联邦开支的“政府效率部”(DOGE)前负责人,“大而美”法案显然触及马斯克的根本利益。当地时间7月5日,马斯克宣布成立“美国党”,誓言代表“两党夹缝中的中间80%”选民。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决裂,源于财政分歧的急剧升级。作为美国“政府效率部”前特聘顾问,马斯克致力于削减联邦开支,但“大而美”法案不仅推高赤字,还砍掉了电动车税收抵免,使得特斯拉未来三年损失28亿美元补贴。5月28日,马斯克宣布辞职;6月初,他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互喷”;7月4日,他在社交平台X上发起建党投票,获65.4%支持率;7月5日,“美国党”正式诞生。整个过程仅五周,效率惊人。
这场“科技富豪对决建制”的闪电战背后,是公众对政治僵局的深刻失望。“美国党”的宣言只是起点。美国选举制度对新政党设下三重高墙:选票准入、联邦备案和基层组织。
首先,50个州选票准入规则各异,需收集海量选民签名,以应对两大党必然会发起的法律挑战,耗时耗资。对于一个在2025年7月才宣布成立、目标直指2026年中期选举的政党而言,时间窗口异常紧迫。
其次,联邦选举委员会(FEC)备案是硬门槛。法律规定,任何在联邦层面筹款或支出的新政党,只要在一个日历年内募款或支出累计超过1000美元,就必须在10天内向FEC递交组织声明,即Form 1,并指定财务主管、备用财务主管及档案保管人,否则就属违规。提交Form 1表格前,政党无法合法筹款或享受国家级待遇。截至7月6日,“美国党”仍未完成注册,说明新党尚未完成法定注册流程。
再次,马斯克拥有空前资本优势,但历史表明金钱恐难买组织根基。2020年,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在民主党总统初选中投入创纪录的10亿美元,却因其竞选缺乏真实的基层热情而溃败。金钱无法直接购买一个政党赖以生存的县市党部和志愿者网络。这些是两大党耗费一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组织资产,是任何新来者都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
面对两大党不可撼动的整体优势,马斯克提出了古希腊底比斯名将伊帕米农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使用的“斜线阵”战术,放弃在整条战线上与强大敌人全面对抗,集中最精锐的力量,在关键薄弱点一举突破。这意味着“美国党”将放弃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参选,取而代之的是聚焦20个关键摇摆选区,如缅因州、佐治亚州国会席位,目标是赢得6到8个众议院席位和2到3个参议院席位,使“美国党”成为国会中的“关键少数”,以撬动立法。不过,这一战术也有风险,如果“美国党”在关键选区分流5%至7%的共和党选票,反而帮了民主党,这就会导致“美国党”沦为搅局者。
“美国党”的出现,无论其最终命运如何,都已在美国政治版图上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综合考量制度门槛、资金实力与政治现实,“美国党”的未来或有三种走向。
一是成功成为“关键少数”。这一情景如果成为现实,则说明马斯克的“斜线阵”战术奏效,“美国党”突破州级签名门槛,并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赢得多席,这将使该党握有“决定性摇摆票”,从而推动赤字削减、税收改革和放松科技监管。二是高调失败。受制于严苛的州级选票准入法律和薄弱的基层组织,“美国党”无法在足够多的关键选区获得参选资格,沦为一个“高调的抗议符号”,难以撼动两党垄断地位。三是整合并购。“美国党”的捷径是与现有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第三党”如自由意志党或杨安泽的“前进党”合并。通过这种“并购”,马斯克可以迅速获得一个现成的州级组织网络和部分州的选票“入场券”。作为交换,他将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美国党”的意识形态立场。
总之,马斯克创立“美国党”绝非个人秀,而是财政赤字之争、两党失灵与科技精英诉求的交织。若成功,美国将迎来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首个实质第三党;若失败,则再次印证目前的制度牢笼尚难以打破。
(陈佳骏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李亚琦系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