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为什么硬控全球?

作者: 吴雪

潮玩为什么硬控全球?0

2018年,香港艺术展上,一只造型怪诞、色彩浓烈的精灵LABUBU首次亮相,它没有背景故事,没有动画加持,却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

2023年,泡泡玛特伦敦旗舰店开业,LABUBU限量款发售现场,粉丝们通宵达旦排起长龙,队伍蜿蜒如龙,伦敦阴冷的晨雾也无法驱散他们眼中的炽热。那一刻,一个源自香港的潮玩IP,成了全球共同心跳的焦点。

LABUBU的全球现象并非孤例。它只是这场席卷全球的潮玩浪潮中一朵显眼的浪花。从迪士尼百年IP的持续吸金,到日本三丽鸥萌系帝国的长盛不衰;从英国Jellycat毛绒玩偶在社交媒体引发的“情感代餐”狂潮,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的盛况;再到2024年初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预售即破亿的惊人战绩——潮玩,这个曾经的小众爱好,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硬控着全球消费者的注意力与钱包。

潮玩产业已膨胀为一个千亿美元级的庞然大物。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玩具及潮玩市场总规模已突破1300亿美元,其中潮流玩具作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年复合增长率远超传统玩具。中国潮玩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600亿元。预计到2026年,或将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泡泡玛特作为行业标杆,其财报显示,2022年其港澳台及海外营收为4.54亿元,同比增长了147%,占总营收的比例为9.8%,成为其增长最迅猛的引擎。这不仅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一场关于当代人情感需求与消费逻辑的深刻对话。

全球为之疯狂

7月的上海,天气十分炎热。中午时分,上海某商场内,一家潮玩集合店里,挤满了前来购买的顾客。85后的资深玩家王汐娴熟地拿起一款hello kitty摆件盲盒,左右摇晃了几下。“这个重量重一些,很可能出盒子上的隐藏款,就买它了。”

王汐说,她习惯在购买盲盒前“晃一晃”,这也是很多玩家的规定动作。因为头大身小产品的晃动声音同头身相仿款式有明显区别,按照经验左手这款盲盒拆中限量款的概率大。当王汐拆出心仪的款式后,周围人发出羡慕的喧哗声。

类似潮玩的消费盛况,曾在一个月前就在全球各地绽放异彩。以当红的“LABUBU”为例,凌晨3点的纽约购物中心外,年轻人彻夜守候,势必将一只“长着獠牙的中国小精灵”收入囊中;巴黎卢浮宫前,参观者举着印有“拉布布”玩偶的购物袋与世界名画合影。

2024年4月,顶流偶像Lisa在社交媒体晒出同款后,东南亚市场在泰国迅速爆火,游客悦子说,除了泰国门店排起长队外,当地市场还有很多印有LABUBU的服饰、挂件,“路过的泰国人会主动搭讪问,挂件在哪里买的”。拉布布甚至被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荣誉称号。

这只颠覆传统审美的“小怪兽”,俨然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年轻群体的“文化导体”。但LABUBU的走红,也有幕后推手。盲盒最初源于日本扭蛋的销售形式,一些热门潮玩IP由平面绘本角色演变而来,形成极具辨识度的“盲盒+”商业模型。曾经,明星种草是潮玩走红秘诀;后来,群众基础、社交货币成了重要因素;如今,LABUBU则是集明星效应、社交传播、盲盒玩法、二级市场、品牌联名于一身,多重赋能推动迅速出圈。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解释,最开始入坑的人是喜欢它的人设,第二批入坑的是因为它本身的时尚icon(意为“图标”),第三批入坑的就是黄牛或者二手卖家。不同类目的人聚集在潮玩圈层,自然会衍生出很多产业来。

数据显示,东莞聚集了4000多家玩具企业和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全球四分之一的动漫衍生品在东莞制造,中国近85%的潮玩产自东莞。当地工厂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工艺精度,甚至可以为每个部件单独开模。

盲盒的爆火,不仅仅是潮流文化的兴起,更是对消费者心理特征的精准运用。

比方说,LABUBU的形象源于泡泡玛特签约设计师龙家升的艺术创作,其“隐藏款”抽中概率仅1/144,远低于彩票中奖率,却以99元的低价门槛刺激重复消费。心理学研究显示,不确定奖励机制,即“斯金纳箱效应”使用户多巴胺分泌提升300%。泡泡玛特财报显示,2022年盲盒复购率高达58%,用户年均消费12次。

“ 盲盒好像有一种魔力,‘本我’那款开了十几个,都没有,但会一直开,总希望在短时间内开出。”资深玩家小新说。一项调查发现,68.25%的受访者曾有过盲盒消费体验,其中80.32%的受访者每年购买盲盒产品的花费在300元及以下,11.03%的受访者花费在301—500元,8.64%的受访者花费在501元及以上。

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研究表明,当行为得到间断性的奖励时,相比每次都得到奖励,行为更可能持续且频繁地发生。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当鸽子做出啄食行为后,只有随机、不可预测的几次才能获得食物时,它们啄食的行为会变得极其频繁和持久,并且很难停止,即使食物不再出现。

现代生活的精神锚点

当物质丰盈成为常态,消费的意义早已超越实用功能本身。潮玩的全球风行,更深层次地映射出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情绪图谱与心理需求。它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消遣物,而是填补精神缝隙的“情绪刚需”。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洞察在今年六一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潮玩盲盒是当下“大小孩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超六成“大小孩们”买过潮玩盲盒,其中63.1%的人拥有5件以上潮玩玩具。

其中,年轻人更愿意为潮玩商品付费,行业数据显示,购买玩偶的人群中Z世代(指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与女性群体占大多数。与男性相比,女性消费者对拥有精致、可爱造型的潮玩商品更感兴趣,同时更加追求盲盒这一商品带来的情绪价值。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崔丽丽则认为,潮玩盲盒的消费逻辑类似于全球限量版球鞋,玩家追求的就是独一无二,即“我有独特的款而别人没有”的心理。

心理学上叫做稀缺原理,即当一个物品被定义为稀缺时,其价值在购买者心中是无限递增的。而盲盒完美复刻了这种机制:你不知道哪个盒子会开出隐藏款,这种未知的“下一次可能中大奖”的期待,强烈驱动着重复购买行为。

同时,人类天生具有收集的倾向。从古老的部落收集贝壳,到现代人收集邮票、模型,甚至中小学生收集卡牌等行为满足了人们对完整性、成就感和控制感的心理需求。当收集到一套完整的盲盒系列时,那种“收集全图鉴”达成的满足感,是任何事物无法替代的。

95后资深玩家小新,刚刚收集满全部12款“LABUBU”,她告诉《新民周刊》,潮玩玩家们对IP系列产品一般有自己的昵称,她收集了12款LABUBU统称为“娃”,单从感受上就非常亲近。崔丽丽认为,“娃”这个昵称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润滑剂,玩家群体由“娃”可以延伸出很多相关话题。

潮玩盲盒是当下“大小孩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超六成“大小孩们”买过潮玩盲盒,其中63.1% 的人拥有5 件以上潮玩玩具。

比如,头饰皇冠在哪里买的,穿搭怎么搭配好看,二代三代的区别等。玩家和每个娃之间有自己的专属剧情。约会时,带哪一只出门;旅行时,带“娃”打卡哪些风景,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有属于自己的人设,勇敢骄傲的、善良美丽的、风趣幽默的等。“类似于游戏里的自我设定,非常有代入感。”

毛绒玩具也正突破居家场景,包挂化、随身化的趋势明显。京东数据显示,毛绒挂件成交量同比增长164%,调研显示,近七成“大小孩”有随身携带毛绒挂件的习惯,“随时摸到、看到就安心”的治愈感是主要动因。

以诞生于1999年的Jellycat为例,为心理学中的“过渡性客体”理论提供了深层解读。儿童通过拥抱毛毯或玩偶,在内心构建安全基地,学习从依赖走向独立。对成年人而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Jellycat的玩偶同样扮演着“心理锚点”的角色。

日本三丽鸥的一项用户调研揭示,其核心成年女性用户中,近70%表示会与自己的玩偶“对话”,平均每天互动超过7次。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小李坦言,每次加班到深夜,抱着办公桌上Jellycat的大号茄子,像是给耗尽的自己充了一点电。这种情感投射,使玩偶超越了物理实体,承载了主人赋予的独特意义。

潮玩为什么硬控全球?1
上海, 中国潮玩盲盒制造商泡泡玛特POPMART 全球旗舰店人气火爆。

崔丽丽表示,年轻一代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情感需求并未消失。潮玩现象有点像“口红效应”,玩家付出承受范围内的成本,找到一种低负担、高回报的“情感代餐”。它们早已超越玩具属性,成为年轻人对抗孤独、构建身份认同、实现情感投射的‘第三空间’”。带娃出街、参加聚会以及晒娃,不仅能避免冷场的尴尬,还能建立共同话题,它们不会反驳、不会评判,甚至不需要回应,是很多年轻人最安全的情感出口。

此外,无论是Jellycat还是LABUBU,它们是失恋时的眼泪见证者,也是项目成功后的分享伙伴,更是都市人无处安放情感的绝对容器。“拥有潮玩,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疗愈。”

盛宴之下的隐忧

潮玩产业在全球高歌猛进的同时,其商业逻辑的暗面及引发的社会争议也如影随形,提醒着这场狂欢背后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从社交媒体上大家对于潮玩的讨论来看,呈现出情感价值与商业批判的撕裂共生。

一方面,喜欢、可爱等正面词汇表现出消费者喜爱潮玩的造型特征;另一方面,“原价”与“价格”的频现揭露价格体系失控带来的集体焦虑,而炒作、资本、“韭菜”的密集出现,更凸显消费者清醒意识到被商业机制收割的风险,却仍因社交需求跟风陷入购买循环。

有玩家表示,现在蹲潮玩发售就像抢春运车票,不仅线上盲盒秒罄、线下门店被黄牛整盒扫货,海外甚至出现为抢搪胶公仔大打出手的场景。

6月18日,二手平台数据显示,LABUBU快闪店入场券被炒至2400元,初代搪胶公仔溢价超20倍。隐藏款盲盒从原价59元飙升至二级市场500元以上已成常态。

记者在某头部购物平台检索发现,迪士尼于2021年9月22日发售的万圣节奥乐米拉紫龙造型玩偶堪称“现象级案例”——这款发售价139元的玩偶,在二手市场最新报价已达9589元,收益率飙升至9720%,价格翻涨约70倍。

这种脱离产品实际成本与艺术价值的非理性溢价,直接诱发黄牛产业链大量生长。为了谋取更多利益,部分黄牛利用技术外挂垄断线上发售通道,实体店门口甚至出现“代排军团”抢占购买名额,导致普通消费者中签率断崖式下跌。当原价渠道被彻底堵塞,无法中签的普通玩家只能被迫接受高价转售。

但对于黄牛来说,是否能高价转售也存在未知数。在迪士尼玩偶收藏圈,购买玩偶并非稳赚不赔的投资。交易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复活节款蓝兔杰拉托尼玩偶,其最高成交价曾达2599元,如今挂牌价已跌至1109元,跌幅超过50%,鲜明体现了市场价格的波动特性。

作为资深迪士尼爱好者,吱吱已“入坑”两年,目前收藏了100多个挂件和玩偶。谈及市场上的涨价现象,她明确表示不会出售自己的藏品。“我不是‘炒作党’,大部分玩偶我都只收藏一只,从没想过靠这个赚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