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海洋经济核心资产

作者: 周汇

布局海洋经济核心资产0
海洋产业孕育着澎湃的经济动能,据自然资源部统计,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海洋经济的战略发展地位正日益凸显。

据新华社报道,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会议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此次会议对于海洋经济发展议题的讨论,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海洋经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政策层面的又一次有力发声。

海洋产业孕育着澎湃的经济动能,据自然资源部统计,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自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深海科技后,各地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上海、广东、福建等地方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召开大会等形式积极配套发展。

地方政策之外,产业技术进步与生态协同亦值得关注。6月25日,中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投产,标志着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的实现;6月26日,天津海洋装备产业联盟大会召开,深化推进企地合作、链间协作。政策的不断催化与产业链各方的协同进步,有望加速国内海洋开发项目的顺利释放,带动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海工产业需求加速落地。

国信证券表示,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未来产业,正加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政策端配套实施的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国在大洋钻探船、载人潜水器、深海钻井平台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耐压材料、深海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逐步国产化,为商业化开发奠定基础。AI技术深度赋能深海科技,优化资源勘探,仿生机器人和无人潜航器提升作业效率,同时展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

截至7月1日,海洋经济指数和海洋科技指数在2025年上半年分别上涨9.3%和13.7%,显示出市场对海洋经济板块的积极态度。深海油气开发兼具战略价值和商业价值,随着政策推动和科研项目进展,海洋油气企业有望受益。同时,海洋生态服务领域,特别是深远海养殖、休闲渔业和“新能源+”海洋牧场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已形成“渔业+”、“海工+”、“生态+”、“休闲+”等模式,远洋渔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也为头部企业带来持续扩张的机遇。这些细分领域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有望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战略定位再获强调

7月1日,第六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此次会议将海洋经济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政策重心聚焦三方面。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本引导:明确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推动海洋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二是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要求突破深海关键技术,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三是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推动港口整合、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海洋碳汇核算,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会议提出五个“更加注意”原则引导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即“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此次顶层设计定调后,预计相关配套政策将加快出台,带动海洋经济产业链重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战略规划,而《海洋环境保护法(2024修订)》则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看,《“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优化提升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环境保护法》则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包括:强化污染防治,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同时,该法还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跨部门协调委员会,由环保、海洋局、渔业部门等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解决海洋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壁垒问题,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行动指导。

中国银河证券认为,从此次会议的六大重点来看,侧重于对已有海洋经济政策进行整合,旨在形成政策合力,重申并强化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策惠海: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该政策延续了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海洋局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既有方向,强调社会资本引导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海洋产业融资市场持续活跃。《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达到114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总额的17%。预计未来可能探索发展多元化海洋金融产品,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本保障。

二是科技兴海:此次会议提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政策延续2021年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提到的既有方向,继续强调海洋科技,特别强调海洋科技的“自主可控”与“原始创新”,加快构建以自主科技力量为支撑的海洋强国战略。

三是产业强海:此次会议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从此可以看出,政策对海洋产业战略部署更为清晰具体,明确聚焦于未来海洋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四是规划向海: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该政策延续了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既有方向,继续调整优化各港口功能定位,推动港口群资源错位互补、集约高效发展。

五是生态护海: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该政策延续了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既有方向,继续推动海洋碳汇相关标准体系、核算机制和交易规则加快构建,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路径支撑,也为蓝色经济拓展出新的价值空间。

图1 2020-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

布局海洋经济核心资产1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信证券经济所整理

图2 2024年海洋经济细分产业增速对比

布局海洋经济核心资产2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信证券经济所整理

六是合作探海:此次会议提出“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该政策延续了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的既有方向,继续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洋空间广阔机遇

海洋资源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中国海域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优越,拥有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岛屿岸线1.4万多公里,沿海滩涂面积广,岛屿众多,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空间资源和水资源等,可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保障资源和能源自主可控。

当前,海洋油气日益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增长极。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显示,自2019年以来,中国海油国内原油累计增产超过1660万吨,占全国同期总增量的70%左右。同时,相比陆地矿产资源,深海矿产种类丰富,储量巨大,但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依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海洋经济活动分为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和海洋下游相关产业。目前,中国海洋经济已初步形成以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油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主要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和服务业为支撑,以材料生产、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等上下游产业为拓展的海洋产业体系。

根据国金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10.5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其中海洋产业生产总值4.4万亿元,同比增长7.5%。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等均实现了9%以上增长,释放出较高的增长潜力。

国金证券将海洋经济划分为深海科技和海洋消费两大类,其中深海科技是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以及研究深海环境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总称,包含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从产业链来划分,深海科技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制造环节(海上风电、海底探测、海工装备)、下游应用环节(海洋运输、海洋能源)。

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力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速分别为15.5%、9.1%、14.6%、1.7%、4.3%、3.6%、10.8%、9.3%,综合来看,深海科技产业链上下游增速最高、其次是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

海洋消费方面,滨海旅游与新消费拉动内需:2024年,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8%、12.0%、11.5%,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旅游热度全年保持高位,“青岛U·SEA奇幻海世界”等智慧文旅新场景、新平台、新项目不断涌现,邮轮旅游消费人气攀升,2024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1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超10倍,成为海洋旅游的重要增长点。

海洋固定资产投资拉动需求:2024年1-11月,中国沿海地区完成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507亿元,同比增长6.7%,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建设持续推进,总投资额460亿元的深中通道、130亿元的黄茅海跨海通道、57亿元的龙门大桥正式通车,一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海洋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24年新一轮全球造船市场上升周期阶段,中国船企发挥竞争优势,实现油、散、集、气四大主力船型订单批量承接,船舶产品出口到19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8.7%。海上风电斩获海外大单,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吊装容量为86GW,创造历史新高,相较于2023年上升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