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理念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

作者: 赵妍卉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163-04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国提出的“石榴籽”理念,象征着各民族间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生,对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阶段作为儿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石榴籽”理念融入其教育,对培养儿童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以及塑造未来公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影响。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幼儿园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肩负特殊使命。

一、理论框架

(一)“石榴籽”理念的定义和内涵

石榴,作为一种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水果,其籽粒的紧密相连象征着中华各民族的团结。每一个籽粒代表一个民族,虽然各具特色,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石榴。在当今中国,“石榴籽”理念已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和谐的重要象征。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还强调了每个民族在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石榴籽”理念可以融入日常教学和活动之中,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幼儿从小就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还能够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幼儿园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阶段,应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在文化层面,应尊重并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歌曲、舞蹈、手工艺等形式,让幼儿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要鼓励幼儿学习简单的民族语言,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在民族层面,要组织幼儿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如手拉手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不同民族的幼儿互相分享各自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与尊重。

在社会层面上,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让幼儿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鼓励幼儿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伴交往,通过游戏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集体意识。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步,应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为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公民打下基础。通过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方式,希望幼儿能够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力量。

二、“石榴籽”理念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幼儿园应用案例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甘肃西北部,人口主要由哈萨克族组成,同时也有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背景。在教育实践中,以“石榴籽"理念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策略和活动,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反映了理念的深人人心,也显示了教育在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体系创新: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首先,对现有幼儿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改编,并以此为基础,紧密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的教育目标,精心设计了贴合本县实际情况的、以幼儿为核心的主题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引导幼儿深刻感知家乡文化的多元与丰富,进而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此外,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资源,巧妙构思了一系列节日与节气主题课程,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深切感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在这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推动下,成功构建了“党建引领 + 民族团结主题教育 + 五大领域课程融合 “石榴籽”理念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0 每日民族小课堂' + ‘和谐家园’校园文化”五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党建引领,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正确方向;通过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系统地传授民族团结知识,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将爱国元素和民族团结元素融入五大领域,让幼儿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通过“每日民族小课堂”,增强幼儿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通过举办民族节日庆典、亲子联谊、童话剧展演等“和谐家园”活动,营造了各民族共融共生的良好氛围,让幼儿在多样化的学习中体验到团结的力量和美好。

(二)实践载体创新:强化民族认同与归属感

实践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教师层面,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分享红色故事以及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等活动,深化教师的爱国情怀和对“石榴籽”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师在教育中有效融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

在幼儿层面,借助阅读绘本、玲听故事、绘画童心、朗诵儿歌、歌唱国歌以及参与童话剧、文艺展演等多种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其深人性和持久性影响,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这些价值观念。

在家长层面,通过组织“亲子同唱红歌”“亲子共游家乡”“亲子共看电影传承红心”以及“亲子讲述爱国故事”等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

同时,通过仪式感教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在升旗仪式、小喇叭广播站、小小值日生等活动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措施让情感教育更具有深度、行为教育更具有温度、实践教育更具有广度。

此外,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空间。例如,在走廊、教室等区域展示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在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纳吾肉孜节”期间,引导幼儿一起动手制作节日食品、学习并表演传统舞蹈,共同体验节日的喜悦,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44.pd原版全文

(三)师资队伍培育机制创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园思政教育的核心。通过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及现场教学,深化教师对爱国教育与民族团结的理解,提高实施能力。邀请非遗传承人与教育专家人园讲学,强化民族团结教育。鼓励教师参与观摩与经验交流,组织跨区域保教交流,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提升教学水平。将党建与师资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党建活动与党员教育,提升教师政治素养与思政能力。支持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爱国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科学性。同时,鼓励教师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融人教学,组织研学实践,使思政教育更生动。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专业培训、在线学习与实践工作坊,确保教师持续更新知识与技能。

通过上述措施,幼儿园已经成功构建了一支具有高度爱国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强大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化情境育人载体的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依托国家和省级智慧教育云平台,精选了系列数字化教育资源。聚焦爱国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平板电脑与互动白板,为幼儿营造了趣味横生的互动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氛围中自然领悟“石榴籽”理念的真谛。

通过播放民族团结动画片,幼儿在剧情观察与讨论中深化了对团结互助的理解。利用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民族知识,锻炼团队合作,进一步巩固了“石榴籽”理念的教育成效。

为丰富学习体验,幼儿园利用校园公众号、微信、电子屏等数字媒介推出“童语同音”栏目,邀请幼儿讲述二十四节气、小兵张嘎、潘冬子等故事,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此外,定期举办线上互动问答,鼓励幼儿思考,加深故事理解,促进实践学习与成长。

同时,鼓励师幼及家长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创新表达“石榴籽”理念,分享学习亮点。通过“班级风采秀一秀”活动,教师进行多彩主题教育,让幼儿在参与中学习与体验,生动展现思政课程的精彩。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层次宣教网络,构建了家园互补、协同共育新模式,促进了幼儿与家长的共同进步。

(五)评价机制创新:提升幼儿思政素养多元评价水平

为全面评估幼儿在“石榴籽”理念教育方面的成长,幼儿园已经构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观察记录、家长反馈、教师评价等多维度,旨在深入了解幼几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具体采用以下创新评价方法:

情境观察:教师通过一对一倾听等日常观察,记录幼儿在集体活动、游戏、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洞察其社会交往、情感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评价:定期进行幼儿思政素养的综合评价,结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幼儿的进步与待改进之处。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分享幼儿表现与进步,收集家长反馈,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案例剖析:教师记录并分析幼儿游戏教育案例,总结成功经验与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宝贵参考。

这些方法使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与评价幼儿的思政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鼓励家长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家园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

(六)大平台与机制创新:加强协同育人的力量

在“石榴籽”理念的引领下,要专注于探索如何在常态化与系统化框架内,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为此,幼儿园整合了家庭、社区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了一个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教育大平台。

亲子互动,文化共融。幼儿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通过“爸爸妈妈进课堂”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各民族风俗,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这种亲子互动不仅增进了家庭亲子关系,也促进了文化传承与交流。

社区联动,实践育人。经过与社区紧密合作,幼儿园举办了“社区文化日”活动,让幼儿亲手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品尝民族美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增强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历史探秘,文化寻根。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故事,感受民族文化精髓。通过与县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专题展览和现场教学活动,如“哈萨克族幼儿礼”“我们的节日——纳吾肉孜节”等,让幼儿更深人地理解家乡文化,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家乡研学,感悟生活。通过“走进家乡研学活动”,带领幼儿探索家乡的发展历程与百姓生活变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多元文化环境,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也促进了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了家园同心、园内园外同向发力的教育格局,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教育成果与挑战分析

在践行“石榴籽”理念的道路上,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幼儿园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浓厚兴趣,爱国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通过深入开展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成功构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幼儿教育的良好生态。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家长、幼儿和教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的基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前行的道路上也伴随着挑战。教师专业培训的不足、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幼儿园正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以确保“石榴籽"理念能够持续深入地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首先,针对教师专业培训的不足,有计划引入更加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包括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开展定期的教学研讨和案例分析等,旨在提升教师们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其次,面对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正在积极拓展外部资源渠道,寻求与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通过引入更多的教育资金、教学设备和优质课程资源,期望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最后,针对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要鼓励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成长环境。通过组织亲子活动、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希望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让幼儿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还能够进一步推动“石榴籽”理念在幼儿园的深人实施,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丽蓉.共情与幼儿园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伦理敏感性和民族交融态度的序列中介效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5):43-54.

[2]冯江英,周颖.新时代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J].双语教育研究,2023,7(3):26-37,2.

[4]侯宇琦,何舒婷,陈菲,等.民族意识题材早教绘本的开发价值与优化路径研究[J].玩具世界,2023(2) :26-28.

[5]李中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进路[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2,10(5):21-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4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