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说 | 当江苏给自己办了一届“世界杯”

作者:黄子懿

大家好,我是本期封面的主笔黄子懿。这期《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报道聚焦于正在火热举办的“苏超”联赛。

其实我们最初只是想写一个相对单纯的球队故事——就是南通队。这支球队目前在“苏超”排名第一,它背后是一个坚持了很多年的青训俱乐部。但在深入采访后,我们发现,南通队可能只是一个切口,“苏超”背后有一个更丰富、更值得被记录的、属于赛场之外的现场:它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业余联赛”的范畴,

“苏超”的源起,有着典型的政府搭台逻辑。它最初是为了重振江苏足球,省、市各级政府动员资源、提供场地与保障,文旅和消费经济元素很快融入其中。然而,当赛事真正落地后却是异常的火爆。我想很多读者会好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苏超”为什么会这么火?

这当中当然有江苏省的特殊性了,比如经济发达、各市之间非常均衡,有比较也有竞争,基建水平很高,很多城市都有足球场。有的还不止一座,下面的县级市还有一座。江苏省政府的治理水平也很高。

但我们在采访中却体会到,“苏超”火爆的核心,可能不在于硬件条件、经济回报和场上竞技水平——毕竟它是一项业余联赛——而在于它是政府搭台,提供了一个让普通人去参与、去融合、去寻找城市共同体归属感的故事。

过去多年里,江苏都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和教育强省,高考竞争激烈,“内卷”几乎刻在骨子里。在这样的土壤里,“苏超”意外成为了一个生活的出口——人们走出空调房,走进体育场,去呐喊、奔跑、拥抱,重新建立起与城市、与他人的连接。很多当地人在真正参与、观看“苏超”后也逐渐发现,原来竞技体育并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项目或经济工具,而是可以承载城市居民的情感,也能唤醒属于人们的身份认同、集体记忆与公共生活空间。

我们在采访中看到,有人是球迷会的老将,在烈日下排练助威歌;有人是全职妈妈,在孩子补课的间隙走上看台找回自我;有人是中学教师,把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带回课堂;有人远从异乡回到家乡,只为再次站在熟悉的看台上。场上胜负固然紧张,但更多时候,真正打动人的,是这些生命与城市的情感连接。

所以,这组报道的结构,也是沿着“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展开的。我们写了南通队,也写了盐城队——一支充满少年感的队伍,很多球员是因为伤病无法站到职业赛场的,却因为“苏超”被大范围看见了;我们也写了常州——尽管常州队一球未进,却赢得了全国的掌声与鼓励,常州政府也在努力回应这些外界的关注。每一支队伍和每一位球迷的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赛场外的那些平凡而坚定的身影。

在功利与竞争的日常之外,“苏超”为人们打开了一条通向热烈与真诚的通道。它让人们意识到,体育的价值不只是冠军和金牌,还有团结、尊重、互助与快乐。当这些情绪在看台与广场上汇聚时,普通人也能成为城市的英雄。“苏超”或许有一天会落幕,但这些属于城市普通人的故事,会像夏日的呐喊一样,被我们久久铭记。主笔说 | 当江苏给自己办了一届“世界杯”0点击上图购买本期纸刊

———编辑/一丁剪辑/译丹

上一篇:
下一篇: “苏超”启示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