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也许路就出现了
作者: 李蕾《在路上》的名气太大了,你就算没看过这本书,也一定听过作者凯鲁亚克那句非常知名的鸡汤: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本书里描述的生活场景,带动美国销售出了上亿条牛仔裤和百万台咖啡机,并且促使无数年轻人踏上了漫游之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曾说:“《在路上》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
这本书的主题词是“改变”,讲的是一群年轻人在路上“发疯”的故事。主角“我”是一个叙述者,名叫萨尔·帕拉迪斯。如果老老实实地复述一遍主角团旅途中的经历,你肯定会厌烦,因为太无聊了,他们动不动就上路,又很快地放弃、返回,他们酗酒、抽烟,随便地跟人相爱又随便地分手,在旅途中花光了口袋里所有的钱,然后两手空空地回家,过不了多久又要上路。
你可能会疑惑,主角团好像都不是什么“正面”的角色,为什么让年轻人如此有共鸣?但仔细想想,似乎在某个年龄段的时候,我们都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安定下来,也不愿意去做大人口中所谓的“正经事”。这本书里的年轻人和少年时的我们一样,对世界抱有巨大的新鲜感和热情,相信只要到了远方,生活就会改变。但到了远方却发现,那里依旧有苟且,不光沿途的风景大同小异,在每个城市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也极其相似。
所以,眼前的生活是泥坑,换一个地方过日子就会好吗?困在一段感情中,换一个人谈恋爱问题就都不见了吗?如果自身没有改变和成长,换一个人、一个城、一段关系,还是会重复陷在原来的困惑之中。大多数人发现这个循环,选择“算了”,这就是成年人的认命。
但《在路上》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萨尔们”并没有算了,他们选择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旅程,把公路之旅看作是自由的象征,认为一直在路上也是掌控自己人生的表现,坚信走着走着也许路就出现了,让行走成为了一股催生改变的强大力量,释放自己,也探索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在路上》里指明的这条“路”,其实是“漫无目的”的,重要的是行动,保持行走的状态。也许永远到不了预期的目的地,但这种“寻找”本身,会让你更加地认清自己,也认清和别人、和世界的关系。葆有一个“在路上”的心态、葆有对世界持续的好奇心、葆有年轻的劲头,或许才是“在路上”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