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生,是用趣味来界定的

作者: 李蕾

梁启超是课本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但我今天想重点介绍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近代史上最牛老爸。他有九个子女,其中三人是院士,另外六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这样的家庭教育成果直到今天都是极罕见的。

这位最牛老爸到底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打开《梁启超家书》,就能学到不少仍不过时的育儿心得。这本书是一部书信集,包括了梁启超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 年)写给自己妻子和儿女的书信,有数百封之多,记录了他跟家人许多生活互动的细节。

1917年后,梁启超就退出了政坛,专心学术,写下了一千四百余万字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你可能会疑惑,这么忙的一个人,怎么会有时间写信呢?因为他认为“和家人沟通”这件事非常重要。

翻开家信,你会发现这位大先生完全是书本外的另一副模样,特别能理解少年人,也非常热情、风趣。比如梁启超在信里管自己的大女儿叫大宝贝、二女儿叫小宝贝,给三女儿思懿起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也有一个外号,叫作“老白鼻”,就是“老baby”。

梁启超在家里面并不是权威,他的外孙女曾经说,“外祖父很重感情,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贯穿着爱和美。”在梁启超的眼里,学历高、成绩好并不是父母的教育目标,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有美好的品格,然后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对社会有益的事业,最后充分享受人生,一辈子都要过得有趣有爱。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根基呢?梁启超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趣味。如果一个人喜欢每天打游戏、刷短视频,算不算一种趣味呢?虽然梁启超的时代没有网络,但他认为:“人生在幼年青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入下等趣味不可。”赌博、喝酒等成瘾的东西都叫下等趣味,人一旦沉沦在“瞬间满足”中,生命力就会被吸干。

一个年轻人,应该朝高尚的趣味走,如果落下来,可能会给一生带来灾难。高等趣味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梁启超的心中,带领孩子们找到可以受用终身的高等趣味,让他们一生都能过得充实、津津有味,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最好的人生,也不是世俗上的成功,而是用趣味来界定的。

现在不少家长以为,培养趣味就是给孩子报许多兴趣班,多才多艺和“花钱投入”是挂钩的,且最终归途是评比和竞赛,孩子爱不爱这门“兴趣”,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我建议年轻的父母向梁启超学习,着重孩子在人文与美学上的培养,努力营造一种充实又有趣的家庭氛围,这才是家长带给孩子最好的“趣味”礼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