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重新定义“陪伴”
作者: 胡一峰新加坡推出了 AI 陪护。从网传图片看,它是个女护士的样子。它目前还无法承担打针喂饭等工作,但是可以带着老人做早操、玩游戏、聊天,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如果老人身体出现异常,它还会帮忙报警。
看到这个消息,我无来由地想到七十多年前海明威写下的名篇《老人与海》。小说里的古巴老渔夫,钓到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一番搏斗,他把猎物带回岸上,但鱼只剩下一副骨头。故事刻画的不屈者形象,令读者难以忘怀。
随着老龄化日渐走近并弥漫到生活中,我们感到,每个人生命里都会遇到一条大马林鱼,那便是衰老,还有无数鲨鱼般虎视眈眈的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和病痛。与这些对手的搏斗是长期的,需要有如老渔夫般强大坚韧的精神。在小说里,老渔夫丧妻无子,照顾他的只有小孩马诺林,就像陪护照料老人的 AI。马诺林和老渔夫,隐喻了青年和老年,恰如 AI 和老人隐喻着岁月的静止与流逝。
如何和 AI 一起老去,是进入智能时代的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稍微想想这些问题就会发现,老人与 AI 的关系所蕴含的人文拷问和伦理震撼,丝毫不亚于老人与海。既然我们命中注定要和 AI 一起走过最后时光,那么如何让 AI 陪护给最后一程带来尽可能多的光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努力的不仅是 AI,更有我们自己。
可以想见,在越来越高的需求和越来越强的技术加持下,AI 陪护从外形、语音到技能都会向着适老的方向进步。但是,AI 最终不会变成真人,更无法变成亲人,它在提供新的老龄陪伴形式的同时,也在改写着“陪伴”本身。对于已被 AI 陪伴、准备接受 AI 陪伴以及终将被AI 陪伴的所有人来说,必须下定决心与 AI 一起重新定义“陪伴”。
(朵朵摘自《大公报》2025 年 2 月 21 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罗福莉:用努力撕掉天才少女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