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可以?

作者: 陶瓷兔子

有天在食堂打饭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件小事儿。

排在我前面的女孩要了一份牛肉汤,打饭的大叔手起勺落一碗递出,女孩问:“多打两个丸子行吗?”

一份汤里就是四个丸子,大叔面无表情。

“多给两个嘛,行不行?”

那女孩又问。

大叔又面无表情地伸出勺子加上两个丸子,女孩道谢之后端碗离开。

真的是很小的一件事吧,但它给我带来的冲击不亚于一颗小行星。

在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开口向别人发出请求,还是为了一口吃的这点小事本身就已经很“不体面”了,遭到拒绝之后居然还再接再厉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厚脸皮”。

就像是小时候逢年过节去亲戚家里做客,父母总要交代一句“别人没给的东西不要拿”和“就算人家让你了,也别一直吃一直拿,真的喜欢的话等回家我给你买 / 给你做”。

要是我想吃的话会怎么办呢?我自问这个问题。

大概就是忍着吧,实在念念不忘的话,大概会直接打两碗吧。但一份牛肉汤的总量又实在太多,第二份我大概只能吃完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会被白白倒掉。

我多花了钱,食堂浪费了饭菜,分明就是一场双输,那我又是在凭什么替别人羞耻,觉得自己更得体更高明呢?

理智上也知道那女孩的行为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可情感上为何会本能地生出一种“怎么可以这样”的厌弃呢?

怎么可以这样?

对于很多如同我一样“脸皮薄”的人来讲,这句话应该是生活中频频冒头的感慨吧。

怎么可以说出来呢?

怎么可以在被拒绝之后依然面不改色地坚持呢?

以及最重要的那一句——怎么就还能成功呢?这明明就是不体面啊。

我把这样的感慨当作人生中的一扇暗门——你当然可以不管不顾地从它面前走过一直向前,但若是找到了打开它的机关,就可以借此进入隐藏的副本,收获加倍的经验和宝藏。

我自己破解这种念头的技巧很简单,就是这些念头冒出来的时候都反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会伤害他人吗?会损失什么吗?会造成什么无法挽回的影响吗?

如果都不会,如果都没有,就证明那牢固的认知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重要——那堵墙成形于物资相对匮乏的祖辈,但在当下的社会中,它早已成了一张虚糊的纸,轻薄到只要你愿意,就可以伸手揭下它。

索取并不总是直接导向牺牲,请求也并不等同于添麻烦,而拒绝从来不仅是“不行”,也有可能是“现在不行”,或“等等再说”。而那些微妙的分寸才是需要在反复的试探和反馈中确认的尺度。

就算是最后真的什么都没得到,至少也比从没说出口的自己探索出了更长的一段安全距离。

(小双摘自微信公众号“陶瓷兔子的悦读笔记”)

上一篇: 绞杀现象
下一篇: “先河”究竟是哪条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