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号称百万大军的一方总是战败
作者: 郭歆翻阅史书,我们常常会发现, 兵 力 越 多 的 一 方,往往最后败得越惨,甚至一败涂地,再难振作。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西汉之后,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反而失败率非常高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号称兵力”与“实际兵力”之间的区别。毕竟这两个数字应该不是一回事。为了彰显自己“以少胜多”的战绩,常常选择将自己的实际兵力与对方的号称兵力进行对比。但如果对比下双方的实际兵力就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被传为神话的“以少胜多”战例,双方实际投入的兵力差距并不大,有时甚至“少”的那一方投入的兵力还更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呢?
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后勤压力。为了维持 10 万大军的作 战 能 力, 需 要 额 外 动 用 30多万人来负责后勤补给。这代表古代数十万大军甚至百万大军中,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几万人。更为糟糕的是,维持如此庞大军队所需的物资消耗是惊人的。
除了后勤因素,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对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在较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通常是:农闲时节,各国动员全国适龄人口参与,而且经常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这种战争模式的基础,就是古典模式下的国战动员体制。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庄园经济的兴起,这种模式逐渐无法适应时代变迁,最终走向衰落。
西 汉 之 后, 庄 园 经 济 与世家大族的崛起导致动员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国家难以像之前 那 样 轻 易 地 组 织 起“ 带 甲百万”“兵车万乘”的大规模军队。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军人的出现,他们虽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强悍。这一点在淝水之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东晋的数万精锐北府兵,将前秦号称的百万大军杀得落花流水。
同时,军事理论与战术能力的进步,使得军队指挥更加科学合理。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战争用兵时,便不再执着于将大军集结在一起,而是以 3 万~5 万人为一个集群,分散行军。这样一来,既方便指挥,也能降低补给压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动大军的一方就一定会失败。比如晋灭吴、隋灭陈等战役,就都是依靠优势兵力才取得胜利。
这些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速度,即迅速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在副作用显现之前迅速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从而一举定胜局。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军被自身庞大的规模所拖累。
事实上,《孙子兵法》早有阐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因势利导,相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小北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