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坠落为何总是避开大城市

作者: 寰宇志

每当新闻报道某地发现陨石坑或坠落陨石时,我们总会注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这些“天外来客”似乎总是能够精准地避开人类聚居区,安静地躺在沙漠、森林或者冰原上。

难道地球真的存在某种“防护罩”,还是说冥冥之中有神秘力量在守护着人类文明?

要解开这个谜题,不妨先看看地球的真实面貌。

这颗蓝色星球的表面有71%被海洋覆盖,剩下29%的陆地中,真正被人类开发为城市的区域,可能连陆地总面积的 1%都不到。

想象一下,我们向地球随意抛撒一把沙子,超过七成会落入海洋,剩下三成中的绝大多数会落在森林、草原、荒漠等无人区。能恰巧掉进面积占比不到0.3%的城市区域的概率,可以说非常非常低。不过概率学解释似乎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好奇。

2013年2月15日发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事件,就给这种“安全假象”撕开了一道裂缝。

这颗直径约17米的小行星以极高的速度闯入大气层,在距离地面约30公里处剧烈解体,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4万吨TNT当量。

虽然主要坠落区在切巴尔库尔湖附近,但其产生的冲击波仍导致1200多人受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0亿卢布。

这次事件提醒我们,地球并没有绝对安全的防护网,只是城市“中奖”的概率确实微乎其微。

细究起来,地球自身就携带着两重天然防护系统。

第一重是厚达 10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这个看似温柔的气体屏障,实则是地外陨石的大熔炉。

那些能到达地面的“幸运儿”,直径通常不超过1米,且多呈分散的碎块状态。

第二重防护来自地球的动态地质特征。相较于月球表面密密麻麻的环形山,地球上的陨石坑会随着板块运动、风化侵蚀逐渐消失。

现存最年轻的千米级陨石坑,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陨石坑,形成于约5万年前,而更古老的撞击痕迹早已被沧海桑田的变化抹去。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使得地球不像月球那样布满“伤疤”,也让我们产生了陨石很少造访的错觉。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在构建第三重防护网。NASA的近地天体研究中心持续追踪着2.8万多颗近地天体,其中850颗直径超过1公里。2022年,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验证了人类改变小行星轨道的能力。

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消除陨石威胁,但至少能为我们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

据统计,直径10公里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平均间隔约 1亿年,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年。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或许应该转换思考角度:不是神秘力量在保护人类,而是生命本身选择了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木星以其巨大质量充当着“吸尘器”角色,月球稳定着地球自转轴……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基石。

(田宇轩摘自微信公众号“寰宇志”图/蝈菓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