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黄昏焦虑吗

作者: 黎荔

你会黄昏焦虑吗0

有一种焦虑症叫黄昏焦虑症,一到黄昏时刻(下午5点到7点),看到天色渐渐暗下来,心情就变得特别低落,烦躁,有莫名的空虚感,心里像被填满了很重的东西。

看见太阳落山会恐惧焦虑,是我们刻进基因里的一种本能。在人类前三百万年的发展历程里,祖先们在自然中风餐露宿,与野兽抵死相搏,白天采集捕猎,待到黄昏时刻,就得抓紧时间躲入洞穴,晚间夜行性的野兽出没,外面处处充斥着危险。现代人对黄昏的恐惧与逃离感,是人类进化而来的防御机制,是植根于古老大脑底层的本能反应。

黄昏焦虑症,还是一种心理投射。从时间意义上看,晨起代表一天的开始,光线明媚,充满未知的希望,同时被繁忙的劳作、匆促的行程所填满,披挂上阵,冲出家门,无暇思索。而当黄昏来临,连倦鸟都归巢,一天也即将结束。阳光一下子冷下去,色调一下子暗下来。面对庸碌的一天与逝去的时间,人会觉得非常惶恐。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写过这种情绪。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起首就是劈头而来的一句——“向晚意不适”。“向晚”不仅是在讲客观的时间,也是在描述心情上趋于没落的感觉,以及自然所赋予的不可抗力所孕育出的生命悲剧意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向晚”,不仅是说唐朝到了后期,在时代心理上有一种没落的感觉,更是关乎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有所谓的结束。当意识到这件事时,人就会产生一种幻灭感,觉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丧失。

“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就是有一点不舒服,也讲不出什么不舒服。白日将尽,没有未来,低迷的情绪开始弥漫。如何解脱呢?“驱车登古原”,出去走一走,散散心吧,就驾着车子到古原之上。“夕阳无限好”,可是前面有“夕阳”二字,无限好就难免荒谬。如此好的夕阳,奈何“只是近黄昏”。到了快入夜的时刻,再好的金黄暮色,也是在趋向于没落,即使斜阳再华丽也是虚幻。

从清晨到傍晚,不论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难抵日落前这种来自自然的消沉力量。我觉得黄昏的孤独不仅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属于所有人类的。对日暮的情绪共鸣,承载了我们对更宏大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思考与追寻,这种体悟,本身也是生命感受的一部分。

下午五点钟,朝九晚五的忙碌一天结束了。回家吧,和归巢的乌鸦一起!父母们背着奔波采集的各类物资回家做饭,孩童们赶回家就能享用父母亲手做出的晚饭,至于那些无人燃灯等你回家的人,也总有一个现代的洞穴,在暮色中在等着你回去躲藏。

(小小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化学者黎荔”图 / 张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