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作文的构思与下水作文

作者: 田云鹏 梁锁柱

[ 高考原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飞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命题导向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革命文化,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

[ 审题立意 ]

作文选取老舍、艾青、穆旦三位作家深层关联的经典诗句为写作材料:

(一)关键词解读

沉默与隐忍:老舍笔下“开不了口”的空白,象征旧时代艺人在生活重压下的欲言又止,暗含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传承的执着。

呐喊与热爱:艾青以“嘶哑的喉咙歌唱”,将个体生命融入家国情怀,体现逆境中对土地的深沉眷恋与赤子之心。

抗争与觉醒:穆旦“带血的手”与“民族已经起来”形成张力,展现战乱年代知识分子以血肉之躯拥抱觉醒民族的悲壮担当。

三则材料形成递进关系:“困境中的隐忍→逆境中的呐喊→觉醒后的担当”。写作指向始终围绕一句话: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对家国的热爱、对使命的坚守,始终是生命的底色。

写作立意

可写个体的觉醒:沉默是未燃的火种

可写艺术的涅槃:血泪浇铸文明根系

可写民族的脊梁:废墟上生长的精神图腾

[ 写作构思 ]

标题:在苦难中觉醒的民族强音

中心论点:艺术在民族危难中经历从失语到呐喊的蜕变,最终凝聚为挺立的精神脊梁,完成个体觉醒、文化淬炼与民族涅槃的三重升华。

作文架构:

1、提出问题:艺术在民族苦难中完成了三次觉醒

2、分析问题:

第一次觉醒:是艺术在失语困境中的自我叩问。

第二次觉醒,是艺术在精神废墟上的浴火重生。

第三次觉醒,是艺术在集体创伤中的文明涅槃。

3、得出结论:艺术的觉醒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 下水作文 ]

在苦难中觉醒的民族强音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飞腾,开不了口。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当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面对孩童却喉头哽咽时,当艾青化作嘶哑的鸟执拗歌唱时,当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新生民族时,艺术在民族苦难中完成了三次觉醒。这三次觉醒如同青铜器在烈火中淬炼出的纹路,将个体的困境、精神的突围与集体的涅槃熔铸成永恒的精神图腾。

第一次觉醒,是艺术在失语困境中的自我叩问。

老舍笔下鼓书艺人的喉头震颤,恰似敦煌藏经洞中那些未完成的壁画线稿,在历史的风沙中凝固成永恒的追问。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剖白的"肠一日而九回",当苦难过于深重时,艺术往往陷入表达的困境。但正是这种表达的阻滞,让敦煌画工在莫高窟的幽暗洞窟中反复研磨颜料,让嵇康在刑场上将未尽之志注入《广陵散》的琴弦。艺术的第一次觉醒,便在这欲言又止的震颤中,将沉默锻造成更深刻的语言。

第二次觉醒,是艺术在精神废墟上的浴火重生。

艾青笔下嘶哑的喉咙,让人想起抗战时期重庆防空洞里的诗人。穆旦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将轰炸的轰鸣声转化为《赞美》中"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铿锵韵律。这正如青铜器在范铸过程中经历的"失蜡"阶段,当蜡模在高温中消融,留下的空腔恰恰成为艺术重生的空间。徐悲鸿在战火中创作的《愚公移山》,用残缺的肢体与嶙峋的山石,将民族的苦难转化为移山填海的精神力量。艺术的第二次觉醒,是在废墟上重建精神圣殿的勇气。

第三次觉醒,是艺术在集体创伤中的文明涅槃。

当良渚先民在洪水肆虐时将玉琮沉入祭坛,当三星堆工匠在青铜神树上铸造九只太阳神鸟,他们早已参透艺术最深的使命。正如抗战时期,林风眠在嘉陵江畔将水墨与油画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东方美学范式;傅雷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将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注入民族血脉。艺术的第三次觉醒,是将个体创伤淬炼为文明基因,让敦煌飞天的飘带化作卫星发射的轨迹,让《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变成现代人精神返乡的地图。

从良渚玉琮到量子卫星,从甲骨卜辞到人工智能,艺术的觉醒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看似喑哑的时刻,实则是艺术在积蓄突破天际的力量。当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裂痕与圆明园兽首的伤口在时空中对话,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艺术强音,永远诞生于沉默与呐喊的临界点,在苦难的熔炉中淬炼出照亮文明前路的火炬。

上一篇: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