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汽车央企来了

作者: 刘珊珊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成立。

“长安汽车过去所拥有的资源太少、太小,(现在)突然有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在7月30日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首届媒体沟通会上,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这样感慨。

早在2025年2月9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兵器装备集团正与其他国资央企筹划重组事项。6月5日,重组进程迎来实质性突破,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其汽车业务被剥离。7月29日,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尽管行业常将一汽、东风、长安并称为“三大央企”,但实际上长安汽车一直属于央企旗下的二级部门,与前两者有本质差距。而在此次升级后,长安汽车真正从兵装集团下属车企升格为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独立央企,在级别大类上不再有区别。新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低于一汽集团(354亿元),但高于东风集团(156亿元)。

朱华荣表示,新央企未来将着力打造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探索海陆空立体出行新生态,并加速全球化发展,加快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洲、欧亚、欧洲五大区域市场。

资料显示,长安汽车规划在巴西、印尼等国建立20个海外工厂,目前已建成并投产9个。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位于泰国的长安罗勇工厂在5月投产。

在技术研发与产业投入方面,集团制定了未来十年的激进规划:将在新汽车领域累计投入2000亿元,新增1万人的科技创新团队,打造具有百万级销量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专属平台,集中突破三电、芯片、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建立从底层研发、平台架构、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商业模式的完整创新体系,实现从技术探索到产品变现。

在前沿技术布局上,长安将SDA(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延伸至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领域,计划2025年底完成飞行汽车试飞,2028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下线,逐步构建 “陆海空”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对于这一变革,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后我国正式形成三大央企汽车集团,顺应了国家推动央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趋势,有助于集中资源、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展望下半年,集团多款车型密集上市,有望带动新能源车销量继续爬坡,因此维持对长安汽车“跑赢行业”评级,维持A股的目标价15.5元。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一里程碑事件,让长安汽车身份进阶,战略地位跃升。与传统央企的资源整合逻辑不同,新央企更多地承担着引领产业转型、构建未来竞争优势的重任。

这一战略价值已在长安近期的市场表现中得到了初步验证。今年上半年,长安累计销量达135.5万辆,创下近8年来的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势增长,半年内销量达45万辆,同比增长48.8%,表明其新能源转型已进入加速阶段。与此同时,上半年海外销量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49%,在东南亚、欧洲等市场的布局成效显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长安汽车营收为1600亿元,尽管创下历史新高,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5.37%至73.21亿元,扣非净利润缩水至25.87亿元。究其原因,占比超过70%的燃油车作为利润奶牛,销量出现明显下滑;新能源车销量虽然增势喜人,但仍未摆脱“增收不增利”的亏损魔咒。

朱华荣表示,原来靠整车单一的盈利模式,如今汽车产业生态盈利模式需要重新平衡和构建。对于长安汽车集团来说,如何在保持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是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