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应对历史极值的强降雨
作者: 邱启媛 周游 林奇欣 刘孜妍睡梦中的张恒忽然被巨响惊醒,他赶紧开窗往外望,发现“三四十米宽的洪水正快速沿着马路往下流,很多石头、汽车都在水里翻滚着”。
此时是8月8日凌晨0时多,张恒所在的位置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兴隆山村。兴隆山被当地人称为“陇右第一名山”,是一处旅游景区。张恒在兴隆山下游约2公里的104省道旁开了家饭馆,平时就住在饭馆二楼。此时,洪水已漫进饭馆一楼,水深三四十厘米,张恒选择先在二楼观望。
几乎同一时间,住在县城里的刘清正焦急地驱车赶往兴隆山村,因为家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独自被洪水困在自家饭馆一楼。这家饭馆同样位于104省道旁,距离张恒家约650米。刘清说,水势涨得太快,老人睡在一楼,惊醒时发现,洪水漫过楼道,无法再蹚水上二楼,只好在一楼等待救援。
“没见过甘肃下这么大的雨”,这是许多当地人的感受。8月8日晚,甘肃召开兰州榆中县山洪灾害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应急管理厅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巨鸿文介绍,本次强降雨始于7日18时,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南部地区。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兴隆山,达到220.2毫米。极端强降水天气极为罕见,是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导致山洪暴发,破坏力巨大。
8月9日,据《人民日报》报道,榆中县等地山洪灾害已导致15人遇难,28人失联,15人受伤。
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就目前而言,甘肃的暴雨洪涝灾害与西北暖湿化的大趋势有关,但关系不大。相比于缓慢的趋势性变化,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都在增加,也许年平均降雨量变化不大,但极端降雨事件在变多,降雨的时空分布更集中了,这对灾害预警和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
“脖子以下都浸泡在泥水里”
在马坡乡旧庄沟村黑羊咀社村民张晨的记忆里,雨大概是从7日傍晚6时开始下的。
村子在马衔山脚下,位于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马衔山与兴隆山同属于祁连山山系。张晨在距离村子15公里外的县城上班,下班后兼职送外卖。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晚上7时30分,他准备出门送外卖,天气预报显示“半小时之后雨渐停”,所以他没有多想。
“除了我,最近我家一家8口都在村里住,当时我还跟家里人沟通,要不要回村里。他们说明天也下雨,让我别回去了。”
晚上8时左右,雨确实小了一些,但到9时,“雨越来越大,不受控制了”。一个小时后,张晨所在的骑手群里很多人都在说,县城的河道涨水了。而这股洪水,正是从张晨老家方向流来的。
张晨“意识到不对劲”,马上给家里人打电话。“我说底下(县城)发洪水了,上面(村里)好着没,家里人当时说村里还好。”
到了当晚11时30分,张晨再看微信群的时候,“洪水已经能把车冲走了,救援队也开始沿着河堤巡防了”。他没能再打通家人的电话。后来,在其他人发的视频中,他看到流经村庄的红庄子河河道,“最高的地方提高了十几米”。
张晨的女儿只有两个月大,没电没网、不了解家里的情况,他一晚没敢睡,也吃不下饭,“这种未知是最让人恐惧的”。直到8日中午,他才短暂地跟家里人联系了不到1分钟,随后,信号又断了。幸好,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家里人目前比较安全。
但榆中县小康营乡南北关村一位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村里有3位老人住在河边,“洪水下来得太快,直接冲家里了,没来得及躲,送医院了”。
根据8日晚甘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消息,经初步统计,受灾区域8个乡镇、485户、2002人受灾,其中5个乡镇遭遇山洪灾害。道路、供电、通信等设施受损严重。
灾情发生后,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先后调派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兰州新区、训保6个支队717名消防救援人员、7头搜救犬、16艘舟艇赶赴灾区紧急救援。
救援最大的难题是“进不去,出不来”。“从榆中县城往兴隆山方向走,峡口的公路全部被冲毁了。兴隆山风景区的卧桥也被冲毁了,没路了。”张晨说。
水来得太快,刘清说,“快开到兴隆山村时,我们的车进不去了,只能在原地等。8日凌晨2时多,救援队的装载车过来了,我们和救援人员一起去救人,装载车开上去又花了半个多小时”。当时,刘清家的饭店一楼积水近2米深,身高约1.5米的老人站在桌子上,脖子以下都浸泡在泥水里。幸好,老人被顺利救下了。
甘肃天水市一位居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弟弟近期在榆中县参与修路工作,8日凌晨2时左右得知突发山洪,随即驾驶挖掘机,与三名工友一同前往榆中县境内一处度假山庄参与抢险救援,救出约30名被困人员。据其转述,该度假山庄内部分区域淤泥堆积深度已超过一米。
据8日晚发布会公布的消息,已累计救出被困群众443人。不过,当时张晨家一家8口尚未被转移。村子的网络已经恢复,但还没有通电,也没有干净水源。他联系到了一位同村村民,拜托他去自家看了一眼,和家里人说了几句话。“现在榆中县没下雨,这是个很好的消息。”


“西北地区,山洪防灾普遍缺乏经验”
“没想到能下这么大的雨。”甘肃厚天灾害救援中心队长史万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史万锦提到,7日晚上下雨的时候,已经有部分应急人员和当地干部进山疏散群众,启动得较为及时。“但是山里下雨,人根本把握不了,你不知道它哪里下得大,哪里下得小。” 张晨也提到,7日晚上,村书记曾在群里提醒大家,“山洪要下来了”。
许小峰说,尽管天气预报已有相当的准确性,但对强降雨、强风等极端性天气事件的预测能力相比大尺度的天气系统要低得多,而受灾的往往是山区等局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天气预报只能给出一个降雨的范围,至于暴雨中心落在什么地方,极端暴雨什么时候出现,还很难给出准确答案。目前,国内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山洪预警体系,即国家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这套预警系统已做到全国县级全覆盖,特别是山洪高危地区。
不过,即便有这样的预警体系,程晓陶还是指出,各地山洪预警系统的硬件设备存在维护和更新问题。2009年起,这套系统在全国逐步推进安装。目前,乡镇一级的预警设备维护状况并不好,因为维护预警系统需要花钱,也需专人管理,并不是每个乡镇都能保持投入。
更需要担忧的是地方的重视程度。虽然山洪在全国范围内常有发生,但具体到某个乡镇,可能几十年也不会发生一次。特别是西北部地区,暴雨山洪出现的概率较小,防灾意识和预警体系的维护就会更松散。
许小峰还提到了提前量的问题。即便能较早关注强降雨的雨团发展,提前给出预报预警,但是提前24小时还是提前6小时,甚至只能提前半小时,效果完全不一样。对暴雨来说,灾前数小时的预警其实能起到作用,关键是预警之后要马上行动,要有针对不同预警级别的防灾预案。从县到乡、村的多级预警和响应体系还有待完善。
此外,榆中县此次暴雨还涉及景区防洪问题。“最近是我们的旺季,我家饭馆每天能接待100多位游客。我这次损失惨重,(估计)损失100多万元。”刘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史万锦也表示,社会救援力量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兴隆山游客服务中心附近被困的游客疏散和撤离下来。
在程晓陶看来,游客在对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难以自救,相较于当地人更容易陷入危险。景区应完善自身安全避险地图,划定并建立避灾区域,为游客提供清晰避灾路线。
“对我国西北部地区而言,山洪防灾是普遍缺乏经验的,这方面的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推进。”程晓陶说。
(文中张恒、刘清、张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