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竿子插到底
作者: 倪一宁朋友给我讲了个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
十来年前吧,朋友读大三的时候,追求过一个女孩子。他在暑假里通过实习、兼职挣钱,然后在八月份买了张机票,从上海去找她。约女孩子出来吃饭,结果找餐厅的时候他卡住了。
那时,国内还没什么黑珍珠、米其林的餐厅,但是有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上显示,当地最适合约会的,是一家五星酒店的高空旋转西餐厅,当然也差不多是当地最贵的,次均消费七八百元吧。
朋友是普通家庭的小孩,花七八百元请女孩子吃饭,在当时,他真的下不了手。纠结很久,最后他选了当地的一家口碑热门餐厅,次均消费一两 百 元 的 那 种。很多年后,他已不记得吃了什么,更不记得滋味如何,只记得女孩子很礼貌地来了,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吃了一顿饭,后来就没什么后来了。
很多年后他感慨自己的愚蠢,自己都愿意买一张机票去看她,却在最后关头,莫名其妙地开始考虑性价比。这就叫“没有一竿子插到底”。
站在一个 30多岁人的视角看过去,觉得已经做了这么多努力,为什么不索性做到底?
哪怕仍然被拒绝,也没有关系。至少她会有一个比较难忘的夜晚。
这两年,我会刻意地训练自己做事“一竿子插到底”,就是所有的事情,在发生的时候,我都要求扪心自问,是不是做到我的能力极致了。这样可以省去后面很多懊恼、复盘、走回头路的时间。
2020年我买房的时候,上海还是摇号制,就是有户口的都可以参与摇号。那时候,房市比较热,我跟我爸妈都很担心摇不上。后来我们想到一个办法,把预算提到500万元,用这个方式来提高入围的可能性。所以,我们第一次摇号就摇中了。现在,房价虽然没怎么涨,但也没跌。我算过,如果现在将它卖掉,大概能稍稍赚一点。
更重要的是,我们家每次说到这件事,都没人会后悔。因为我们都承认,这是我们当时购买力的极限。
“一竿子插到底”,就是有这个好处。搞完了这个课题,就过了。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长期主义”,我觉得这个词还是太形而上了,不如说“一竿子主义”。比如衣服,我觉得真正要买的衣服,就是见你最喜欢的男人 /女人、你混得最好的朋友、你最重视的长辈的时候穿的衣服。其余的普通的 衣 服,你已经拥有太多,不要再重复平庸。
你自己率先狠了,命运就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