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ICU医生对生命尊严的思考

作者: 薄世宁

一名ICU医生对生命尊严的思考0

我是一名ICU(重症监护室)医生。我想通过三个真实的病例,来谈谈一名ICU医生对患者生命尊严的思考。

我的第一点感悟是,病人的尊严首先是不放弃希望。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2004年。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8点多钟的时候,我收治了一个溺水的孩子。这个8岁的小男孩和他的爸爸一起在郊外野泳,他的爸爸游着游着发现孩子不见了,等他找到孩子时,已经过去了20分钟。

刚到ICU病房时,他的妈妈问我:“医生,我儿子能够醒来的希望有多大?”我那时刚刚工作3年,态度比较生硬,我说:“活的希望都很渺茫,何谈醒来的希望?”刚讲到这里,就听到楼道里孩子的父亲在抽自己的耳光。当时这个妈妈只说了一句话:“医生,你给孩子好好治,真变成植物人,我养他一辈子。”

每天,这个妈妈来了以后,就接一盆水,给儿子擦身体,她一边擦一边凑到孩子耳边喊:“儿啊,你睁睁眼!儿啊,你睁睁眼!”她每天都这样不停地喊着。

半年以后,治疗越来越难。

孩子的气管被切开了,肺部不断感染,一轮一轮的抗生素用下去,又引发多重耐药。这时候,很多亲人开始劝这位妈妈放弃。但她说:“如果连我都放弃了,我儿子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她还是每天来照顾孩子,每天在那里喊着。

有一天,正好我值班,这位妈妈又在病床边喊着。结果,孩子的眼睛突然动了一下。她以为自己看错了,又大声喊:“儿子,你睁睁眼,你可怜可怜你妈!”这个孩子就睁开了眼睛。而且,这个孩子的智力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休学半年后,又去上学了。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想这个孩子可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被放弃的那一刻。所以,如果有希望,请你一定不要放手,这是对生命尊严最大的呵护。

我的第二点感悟是,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

前段时间,ICU送来了一个大二男生,他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发生大出血,很快陷入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他来自外地的一个小城市。尽管医生冒着风险给他做了手术,但是术后恢复的机会依旧渺茫。

每天,这对父母都会准时到ICU病房来照看孩子。再后来,这对父母为了陪伴孩子,开始在医院里打工。孩子的父亲原来是一名体面的公务员,但他在医院里找了一份最辛苦、最累也是工资最低的工作,那就是接送病人的标本。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他说:“给ICU病房送标本的时候,我就可以顺便看我儿子一眼。”孩子的妈妈以前在家中养尊处优,后来开始在医院里做护工,她说等她的儿子醒过来,她学到的护工技能就能用来照顾孩子了。

这个孩子坚持了8个月的时间,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孩子的父母后来对我说:“这8个月的时间,哪里是我们在坚持给孩子治疗,而是儿子给我们争取了8个月的时间。有了这8个月,未来我们还能更坚定地活下去;有了这8个月,儿子走得才无怨无悔,没有那么遗憾和恐惧。”

我觉得,医学的终极目的是给人提供关怀、提供安慰。

当遇到不可治愈的疾病时,仍能给病人和家属带去安慰,这是医学最伟大的地方。治病的同时,要学会治心。

我的第三点感悟是,尊严应该有选择的时间和自由。

ICU收治的病人中,很少有晚期癌症病人,除非是发生了急性并发症。而我要讲的这个病例,是一个晚期癌症病人,她是我发小的母亲。

这位阿姨几年前得了比较少见的恶性腹膜间皮瘤,这种疾病非常难治。我的发小18岁就外出打工,安装暖气管道,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经济条件刚改善了一点,母亲就得了这个病,所以我的发小提出一定要给母亲积极治疗。

那天早上6点,我来到老人的床边,她紧紧抓住我的手。

我问她:“阿姨,您是不是想回家?”她用力点了点头。我来到门口跟我的发小说老人想回家,他说:“这怎么行啊,治了那么久,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候回家?”

当亲人有了病,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却往往不懂什么时候放手。我就跟他说:“是的,治了这么久,最好的药用过了,最好的医生也见过了,现在老人想回家,这时候最好的治疗就是遵照老人的愿望,带她回家。”我的发小听从了我的建议。

晚上8点多,我的发小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说:“哥,我们回家了,车一进咱们村的地界,我娘就睁开了眼睛,我们抬着她看了家里的猪圈,看了枣树。我娘走的时候,我们兄妹拉着她的手,她特别安详,谢谢你!”

我在《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中曾经总结过让ICU病人有尊严的五个标准:第一是不遗憾,给他好好治疗;第二是不执着,真的没有希望时就带他回家;第三是不痛苦,包括缓解病人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以及家属的痛苦;第四是不纠结;第五是不恐惧。

最后我想说,人活一世,沧桑一生,健康时珍爱他,疾病时抓紧他,离别时宽慰他,分别后铭记他,并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爱代代相传,亘古不变,这是对亲情与道义最好的回馈,也是人类对生命最高的礼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