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你,那就没有现在的我

作者: 米哈

如果没有你,那就没有现在的我0

研习日本文学的朋友,大概都会发现夏目漱石作品的一件小趣事,那就是作品的明治年份,与夏目漱石的年龄总是一样的。例如夏目漱石于38岁那年写下了厌战小说《我是猫》,那一年就是明治三十八年。

出现这个“巧合”的原因非常简单,原名夏目金之助的夏目漱石,出生在明治元年的前一年,即庆应三年(1867),因此年龄与明治年份同步增长。但大家不可不知的是:这个小巧合,成了夏目漱石悲剧人生的起点。

与明治年号同步,意味着夏目漱石的一生处在时代剧变之中。夏目漱石出生于名主家庭,家族本应该是蛮有权力地位的,却在变更中的大时代下,成了渐渐被淘汰的。家道中落,加上母亲高龄产子而遭人白眼,夏目漱石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别的家庭寄养了。

当时,夏目漱石被送到一个卖破烂旧家具的农村家庭。

养父母每晚都会到四谷大街的夜市摆摊,而只有一两岁的夏目漱石,就这样被放在一个竹篮里,和一堆破铜烂铁堆在一起。他在这家一住就是4年。

故事的发展带一点戏剧性。有一天,夏目漱石的亲生姐姐经过市集,遇到了夏目漱石,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相认的。总之,姐姐将夏目漱石带回了老家。这是夏目漱石对原生家庭的第一个有意识的画面:当时,夏目漱石的父亲责骂女儿居然将夏目漱石带回家来。

5岁时,夏目漱石又被送到另一个寄养家庭。夏目漱石的第二任养父,跟他的生父有着相似的背景,同样是因为明治维新而变得落魄的人。据说,这对养父母平常生活非常吝啬,却特别宠爱夏目漱石,用尽物质与心力满足他,也渐渐将夏目漱石从那可怜的“人球”,宠成任性的少爷。

在夏目漱石的回忆里,这对养父母对他唯一的为难,就是每天晚饭时都会问夏目漱石:“谁是你最爱的父亲母亲呢?你是谁的小孩呢?”

其后,这对养父母出现在夏目漱石的半自传小说《路边草》里,成为夏目漱石的读者最讨厌的角色之二。不少人批评这对养父母虚伪,一心只想长大后的夏目漱石知恩图报。

但我想,或许,他们也不过是可怜的一对父母。在时代剧变中,缺乏爱的人,不只是小孩,还有大人。

爱,好像总是不能与夏目漱石结下更长的缘分。1875年4月,养父母正式离婚。经过一番转折,9岁的夏目漱石又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

当时,夏目漱石的亲生父亲已经58岁,亲生母亲49岁,夏目漱石一直以为这对比养父母大得多的人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夏目漱石称他们爷爷奶奶,他们也不否认,直至一阵子以后,夏目漱石才从一个女仆口中得知事实,也明白父母根本无意认他为儿子。

成年后的夏目漱石,通过照片相亲结识了镜子,并且与其成婚。二人的新婚生活尚算融洽,夏目漱石总算建立起自己的一个“家”。但在33岁那年,夏目漱石被政府派往英国伦敦留学,研习英语,这次留学再一次打断了夏目漱石建立幸福人生的旅程。

伦敦之行让夏目漱石带回了知识与学养,但也带回了他敌不过现实的绝望、胃病,以及神经衰弱。据说,在英国时,夏目漱石几乎将所有钱都花在了买书上,因为整天将自己锁在斗室里埋头苦读,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最终患上神经衰弱官能症,甚至有人说是躁郁症。

3年之后,夏目漱石完成学业回国,而与其他奉命留学的知识分子(例如同样是作家,后来成为陆军军医总监的森鸥外)相比,夏目漱石的回归没有促成他的功成名就。哪怕是他的成名作《我是猫》,也不过是当时一位编辑好友极力游说他以写作治疗抑郁的意外之作,写作的动机是缓解心情,而非成名。

可以说,夏目漱石的“一事无成”大概源于他“没有追求”的性格。

留学回来后,夏目漱石的精神状态跌到谷底。神经衰弱,加上脾气变得暴躁,夏目漱石与镜子的关系变差,也渐渐变得暴力。外界(尤其是夏目漱石的学生)一般都说镜子是“恶妻”,但从夏目漱石女儿的口述,以及《我的先生夏目漱石》的蛛丝马迹中可见,事实大概是夏目漱石不时会对镜子动粗,反而是镜子为了顾全先生的名声,从来没有对子女与孙儿说过这些事情。

1916年,夏目漱石因为胃病去世,享年49岁,一代文豪英年早逝。夏目漱石如此波折的人生,究竟可以教导我们什么呢?

面对不可逆转的明治维新,以及所带来的家道中落,经历了成为“人球”而得不到父母爱护的童年,挨过只身远赴英国的穷困艰难,带着神经衰弱与胃病的虚弱身体回归,夏目漱石花了一辈子的时间经历逆境,却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写作。

在写作中,夏目漱石将所有不幸化成材料;在生活中,夏目漱石珍惜每一段相遇。晚年,夏目漱石跟镜子说:“如果没有你,那就没有现在的我。”这个“你”是夏目漱石的镜子,也是每个人一生遭遇的种种,包括幸与不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