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 石昊星 杨同华
摘要:文章对已有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适切的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研究表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身教学观念、学科知识结构、教学反思、技能基础、学校制度、信息化教学应用氛围、软硬件资源建设、培训研修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初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5-0166-03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将新兴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提升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因而对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 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文章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影响因素”为文献调用的关键词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献仅有两篇,杜丹(2020)对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结构划分,认为个人素质和外界条件是制约教师该项能力的两大因素,进而针对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崔包(2013)对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进行了调研与访谈,从社会、学校、资源、学生和教师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因素[3]。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献有133 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研究、培训方案设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等方面,较少有文献报道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此文章结合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因素应涉及:教师自身教学观念、学科知识结构、教学反思、技能基础、学校制度、信息化教学应用氛围、软硬件资源建设、培训研修等方面。具体文献梳理如下:
教学观念方面,张屹等(2015)通过调研和实证分析发现,相同环境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会对其技术应用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4]。杨锐(2018)通过调查发现不同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师教学设计行为不同。认为教学设计重要,积极设计教学的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较强,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快,反之,教学漫无目的则效果不佳[5]。席利红(2012)指出教师如能较好地理解和坚持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地理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自身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有很好的理论基础[6]。
学科知识结构方面,吴琼等(2015)通过测试卷和教学能力评价表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研究,控制学历、教龄等教师资历变量,得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14.3%可由教师专业知识解释[7]。盛群力等(2015)通过对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教师的知识体系得分每增加1分,教学设计能力总分的预测值将增加0.143,提出教师需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才能提升其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内驱力[8]。
教学反思方面,邓新侦(2019)认为教学设计意识和反思会直接影响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师应增强教学设计意识,有意识地运用新教学设计理念指导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后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9]。孙诗涵(2017)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教师对同一节课教学设计后认为,要将反思贯穿教学设计始终,将反思所得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获得提升[10]。
信息技术技能基础方面,隋幸华等(2020)基于实证研究验证了计算机经验对信息化教学意向的影响为0.159,表明计算机经验显著影响教师持续的信息化教学意向[11]。许洪巧(2017)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意识和知识得分较高,但信息化教学行为得分偏低,即他们的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这将会影响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12]。
培训研修方面,姚娟(2014)提出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是影响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方式脱离实际,无法满足教师实际需求两方面[13]。席红利(2012)认为处在工作岗位上的地理教师要不断接受在职培训以补充更新知识,专业技能水准有偏差的教师更需要参加在职培训以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5]。
学校制度方面,李一红(2016)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会影响教师不进行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主动性,这对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消极影响[14]。许洪巧(2017)的调查指出,多数院校对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工具使用关注不够,未将其列为职称晋升和考核的参照标准,因而很难调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11]。
信息化教学应用氛围方面,马敏等(2019)通过调查后发现信息化政策氛围是影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排名最高的外部影响因素,即学校氛围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保障[18]。朱艳(2016)指出,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教师团队的正面态度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16]。
软硬件资源建设方面,顾晓玲(2012)指出当前针对中小学配套的软件及教学资源选择余地小,部分电子教案结构设计不合理,同时农村中小学存在信息技术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17]。张玲(2015)研究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学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关系[18]。
2 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1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结合上述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2.1内部影响因素
1)教学观念。主要指初中教师对待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意识态度和认识。例如教师是否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使教学负担减轻,是否接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教学理念,是否认为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探究能力等。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通过问题、项目、任务引导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更多作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启发者。
2)学科知识结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教师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知识结构、知识广度和专业深度影响着教师对专业知识本质的理解。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能力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结构。
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即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实践的事后思考,通过二次思考和总结,在教学上不断完善提高。教学反思的对象包括信息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反思,对不理想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对应的解决办法可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进行验证,反思将有利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问题的自主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发展。
4)信息技术技能基础。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选择问题导向或任务导向法,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系统设计教学活动各环节和要素,使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所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及知识直接关系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相关理念及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设计原理的知识。强调将特定知识与适当教学策略、模式对应,这部分知识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必备的专业素质;第二,信息技术水平。强调教师可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得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对这些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2.2.2外部影响因素
1)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对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考核制度和保障激励措施。大部分学校对教师是否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还未落实到制度管理层面,缺乏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作为参照,同时在绩效、待遇上缺乏具体可行的激励措施,与评职称、工资待遇没有太大关系。同时在全社会都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下,学校更多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考纲和考点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备课指导及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程度上则不够重视。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最费时费力的是单元包的教学设计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没有相应考核制度或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教师很少会去制作多媒体课件,这也是部分教师不愿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因。
2)应用氛围。主要包括领导、同事和学生三方面。领导的支持,同事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喜欢,都会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学校领导是否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学习先进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学科教学,领导是否从本校情况出发,组织开展具体学科的校本培训;办公室同事是否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以及教研组内是否经常探讨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学生是否喜欢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设计手段,以及课堂使用技术辅助后,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显著提升等。
3)软硬件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学校提供的软硬件资源支持。硬件条件包括高速校园网、备课电脑、电子白板、扫描仪和打印机等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包括办公软件、课件制作软件、教学资源素材库等。
4)培训研修。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学习支持及迁移支持。例如,培训安排是否涵盖学科内容梳理、教学法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设计知识,培训模式与环境等。具体到培训组织上,培训时间安排、课程设置和案例实操如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将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将培训所学内化。若相关培训不仅关注培训前和培训过程,还注重培训后指导和后续解惑答疑,将更有利于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迁移运用。
3 促进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思考
文章试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重新思考现行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从行动策略角度出发,认为在推进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提升时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3.1重视教师自身能力,促进技能提升
一是转变原有教学设计观念。教学设计是教学观念的体现和外化,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或理念等都会通过其教学设计体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自觉、主动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同时转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观念,使之有效利用。还要明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行动力。
二是完善教师学科知识结构。教师要积极优化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内驱力。同事间的分享研讨、教研组内的专业互动及自我学习都对教师丰富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起着重要作用。
三是注重教学反思意识和方法。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会促使初中教师主体自觉性的发挥,一方面,可以采取观摩研讨优秀教师教学,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日志,说课、教育叙事等方式促进教师在日常学习和教研等活动中自觉反思,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记录教学过程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反思,教师能思考自己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找到进步方向。
四是提高教师积极性,增强其信息技术技能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中培训、专家实地指导等使教师在设计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等活动中体验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微课大赛等亲身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从而真正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技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