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
作者: 徐楠摘要:石门县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是围绕建设“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目标,在根本上实现石门县县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文章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指引和当前石门县域治理现代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形成多级融合、功能互为补充的集约化数字底座,整合分散的基础设施资源,汇总石门县域各委办局业务数据资源,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屏统揽”,对城市运行、城市预警等各类数据形成全面及时的统筹与汇聚,充分强化“数据感知、数据管理、数据决策”能力。文章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关键词: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数智赋能;领导驾驶舱;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3-0097-03
1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该战略的提出为各级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提供指南。石门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畅通、开放、美丽、幸福”新石门要求,全力打造“数智融合、治理高效、服务优质、宜居宜业、群众满意”的县域治理数字化转型高地,形成数字化治理框架体系;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全面赋能各领域各方面治理机制转变,数智赋能党委政府决策监管、数智赋能乡村振兴、数智赋能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乡村治理石门模式得到广泛推广运用、城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改善、民生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潜力得到全面激活,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将成为石门县的新亮点和新名片,助力石门早日实现“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的战略目标。
2 县域治理建设在政策上做到有章可循
政策指引下的石门县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从国家到湖南省再到常德市层面,都相继颁布各类型政策指导文件,指导各级进行市(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体系建设工作。
从国家层面来看,先后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2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21〕493号)等文件,强调要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2],通过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城市数据大脑”等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动数据整合共享等方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推进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实现数智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从湖南省层面来看,相继印发《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强调全省要创新数字经济治理模式。促进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3],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政府监管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从地市层面来看,陆续出台《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常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4〕6号)、《常德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等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无线城市”“光网城市”和“三网融合”[4]建设步伐。建成泛湘西北区域云计算中心,打造标志性、带动性的云计算大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视频资源等专题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因此,从政策层面分析,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3 县域治理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下石门的发展,还面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层次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引领县域城市创新转型发展。主要问题集中以下几点:
3.1 全县缺乏全局信息,县域治理精度不高
县各部门数据相对分散,缺乏数据汇集和部门的协同,城市管理者难以掌控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社会稳定、舆情监测等县域治理业务的运行状态,难以实时了解全县的运行情况,缺少统一视图监控能力,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协调联动能力较弱,在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业务上执行效能有待提高。
3.2 部门条块分割,协同联动不足
现阶段县域治理工作中,由于部分政府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和重叠,各部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信息单独开展县域治理工作,事件发现信息未能有效共享、一案多投、重复举报事件无法有效筛除、跨部门事件无法及时联动协同处理。由于很多部门都有独立的受理入口,群众诉求无法实时反馈,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同时导致出现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合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统筹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实现从“单一推动”向“协同用力”转变[5]、从简单粗放向精准施策转变,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3 数据资源共享有待加强,条块融合化不高
石门县各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部门缺乏信息化系统,部分文档为纸质,或储存在本地数据库,数据在线化程度较低。其中由国家、省、市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保留在上级部门政务资源中,而在县级得不到沉淀,资源共享和利用难度较大。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县级数据交换机制,数据资源共享困难,造成了数据多次录入、重复上报的问题。目前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呈现“纵强横弱”的局面,信息烟囱现象明显,亟需数智赋能提升跨部门协作能力与数据资源共享能力。
3.4 信息化对经济推动力显不足
县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区域、企业、产业间发展不平衡,较多农产品的生产流程没有实现数字化,增长空间受到限制。企业信息化利用程度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基础产业数据化水平不高,数据得不到汇聚和利用;数字驱动型企业少,农产品的销售、仓储、物流等流程采用传统手段,导致管理效率低、交易成本比较高,进而限制了产业发展。对于园区内企业服务、产业服务、产业链引导孵育等方面需求关注有一定欠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强,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
4 县域治理建设创新发展方向
构筑石门可持续发展的县域治理体系,是促进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推进高品质人居的有效抓手。建设围绕“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为目标,在根本上实现石门县县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在战略上与常德市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保持上下同步,同时紧抓石门县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的契机,以“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为联动窗口,以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为核心,以摸清县域数据家底、推进数据治理应用为重点,按照“12345”的规划思路整体统筹,建设具有石门特色的县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治理创新建设重点从以下四点出发:
4.1 以党建为引领,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两联两包”石门特色治理模式
推进村级、片区、屋场各级自治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充分整合党建、综治等已建平台资源,形成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数据指标体系,建立乡村治理知识库,不断加强乡情县情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分片区跟进乡村事务、政务、村务、商务、文化运行情况,提高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大城管、大应急治理[6]能力下沉,规范基层数据上报流程机制,将村情民意信息实时反馈到指挥中心,快速发现乡村各类问题,监督基层治理工作情况,及时响应百姓诉求。
4.2 创新跨部门联动治理机制,突出大城管融合特色
建立一套既满足城区各机构治理需求,又兼容适配基层治理组织架构的大城管融合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业务间治理数据和应用的相互打通,逐步形成覆盖“街长制、林长制、河长制”的监管、执法一体化治理机制,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向乡镇村下延,实现“城区融合、城乡治理”一体化,充分展现城乡治理新亮点。
4.3 以多种形式、多种场景展现的领导驾驶舱特色
通过领导驾驶舱建设,打造县域服务、社会治理和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大数据核心大脑,全面接入政务、产业、社会、商业等数据,集成各部门业务系统,汇聚政务数据资源,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积极提升石门县在运行风险监测、综合分析研判等方面的治理能力,确保对石门运行的全天候全时段“能监测、能分析、可指挥”,进一步提高石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4 突出以“一桔一叶”、重要工业为代表的产业招商特色
大数据手段统筹新经济产业发展,用互联网思维健全招商机制,突出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围绕以柑橘、茶叶为代表的本土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全面掌握全县重点产业经济运行动态。聚焦优势产业实现重大项目招商、落地、投产等全过程、全方位、无死角跟进。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效。
5 县域治理现代化体系构建
5.1 数字底座共建共享,扎口管理各部门共性信息化建设需求
充分利用常德市政务云资源、应用支撑平台开放能力、时空云平台能力,满足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各领域视频存储和应用资源需求,集约化建设县域“一个底座”能力,搭建安全可靠、高可用、可灵活扩展的云基础设施、大数据、时空模型融合服务体系,面向各类应用灵活提供基础算力、算法、数据、地理空间等能力支撑,实现全县基础设施信息化集约建设和大数据能力的共享复用。
5.2 治理指挥中心挂图作战,打造“所见即所得”的领导驾驶舱
打造“所见即所得”的领导驾驶舱,全面掌握县域“人、地、事、情、物、部件”信息,形成县域治理数据统一资源应用体系。逐步建立“数据动态感知、风险精细预警、处理协同联动、行动人机协同、评价精准细化、城乡一体融合”的新治理模式,形成纵向协调、横向协同、体系集成、建设集约的数字治理体系,同时与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指挥体系保持高效联动,实现县域治理“一图通管”。重点补齐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长期信息化建设的短板,纵深推进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县域城市管理资源下沉整合,推动数字乡村一体化建设。
5.3 政务服务精耕细作,攻克业务顽疾之中的“卡脖子”环节
推动政务服务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能化服务转变,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数字化连接融通能力,持续优化县域政务办事服务体验。持续优化县域政务办事服务体验,依托常德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进一步加强石门县县域各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管理,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专区,健全线上线下融合、公开规范及“渠道多、办事易、效率高”的综合服务体系[7,8],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公众带来全新服务体验,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体验差等突出问题,提高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5.4 生活要素驱动运转,全面畅通各惠民服务,实现服务“筑坝育田”
推动县域居民生活方式向数字化转变,推进以人为本的惠民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导向”原则,以贯穿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主线,不断推进二维码的泛场景应用,为百姓提供全程全时、全方位的惠民服务。构建具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人口健康信息体系,推进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等多(卡)码合一,整体提升石门县域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深化师生数字化空间资源应用,促进师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推进码上签到、码上课堂、码上作业等个性化应用及课堂教学智能交互场景建设,以“码”为介不断提升县域各类生活办事场景的体验升级,实现“一码通城”。